盖斯在文中详细陈述了他是如何决定离开艺术写作,转而投身卫校(没错,就是学习护理的学校)。最终的成文兼具个人小品文和理论专著的风格,探讨了艺术评论的道德责任和治疗职能。
2.“没有现场的犯罪:‘新刻度'与钱喂康"(Crimes Without a Scene: Qian Weikang and the New Measurement Group),作者:刘鼎&卢迎华来自e-flux Journal/ Supercommunity
收录在e-flux“超级社群”中的这篇文章更像一则艺术史探案故事;两位作者循着几乎被人遗忘的85时期新刻度小组一路跟踪调查,这个小组最终因为自身异乎寻常的创作逻辑而消失在历史当中。
王鲁炎,《触觉小组》(1988)
3.“可怕的疯狂:当今的艺术市场"(A Fearful Frenzy :The Art Market Now),作者:皮特·施杰尔达(Peter Schjeldahl),刊于《纽约客》
《纽约客》的艺评人施杰尔达以辩论式的开场、严峻的笔调,论述了当今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意味着什么(以及并不意味着什么)。
4.“不得不面对:黑人艺术的物理学"(Forcesto Be Reckoned With),作者:米歇尔·赖特(Michelle Wright),刊于《艺术论坛》杂志
《黑人艺术的物理学》一书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黑人艺术"这一概念所蕴含的诸多面向进行了系统性的检视,回顾了包括已故诗人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s)和去年刚刚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挖角的顾问策展人丹比·英格力什(Darby English)在内的几位颇具影响力的非裔艺术界人士。
5.“在机构之外的社群中,艺术家和撰稿人如何发挥作用(生产内容及谋生)?”(How is the art is to writer to function(survive and produce)in the community,outside of institutions?),作者:赛苏·福斯特(Sesshu Foster),来自East Los Angeles Dirigible Air Transport Lines
一篇慷慨激昂、半诗半论的檄文,矛头指向在洛杉矶的学术圈、不同人种及阶级间弥漫的“官僚主义崇拜之风",而作者认为艺术家需要对其身处其间的社群负责。
6.“讽刺,真诚……还有第三剂良药吗?"(Irony,Sincerity…Is Therea Third Pill?),作者:Angela Du Fresne,来自Art21
作者运用性别理论中的身体重构提出了一系列新想法,以希拉·佩佩(Sheila Pepe)、妮可·艾森曼(Nicole Eisenman)、格伦·哥德堡(Glenn Goldberg)、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为例,探讨了“主体"在当代艺术中的意义。当然,例子中还少不了金·卡戴珊的父亲、变性名人凯特琳·詹娜(Caitlyn Jenner,原名为布鲁斯·詹那(Bruce Jenner))。
妮可·艾森曼(Nicole Eisenman),《三名女性》(Three Women,2015)
7.“谷歌的‘深梦'到底是不是艺术?"(Is Google's Deep Dream Art?),来自Hopesand Fears
由于我本人是这篇文章中的回应者之一,所以多少带有点私心。其他几位艺评人对于谷歌开发的“新法术"的评论也相当值得一读,他们分别是来自ArtF City的帕蒂·约翰逊(Paddy Johnson)、自媒体Prosthetic Knowledge的瑞奇·奥格尔斯比(Rich Oglesby),以及艺术家安东尼·安托奈列斯(Anthony Antonellis)。
谷歌“深梦"(Deep Dream)项目中的一幅图像
8.“博物馆业令人不安的转变:无情的商业化"(Museum's disturbing transformation:relentless commercialization),作者:克里斯多弗·奈特(Christopher Knight),刊于《洛杉矶时报》
对于非营利的博物馆行业中学术与商业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一则适时预警。
9.“网上出现的全新单词"(A New Wordonthe Internet),作者:贝西·莫莱丝(Betsy Morais),刊于《纽约客》
艺术家茱莉亚·韦斯特(Julia Weist)发现了一个在网上从未被使用过的单词“parbunkells",并把它放到了一个讨论区。莫莱丝密切追踪了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无疑为超级联网时代中信息的传播留下了一个相当有趣的注解。
10.“就比尔·克斯比一事致国立非洲艺术博物馆的一封公开信"(An Open Letterto the 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rt Regarding Bill Cosby),作者:吉利安·斯坦豪尔(Jilian Steinhauer),来自Hyperallergic
为了响应集体登上《纽约》杂志封面的遭音乐人比尔·克斯比迷奸性侵的35位受害者,斯坦豪尔以这篇文章向国立非洲艺术博物馆方面试压,希望博物馆能够取消为其举办的庆祝活动。
《纽约》杂志的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