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经典名作《天空之城》海报
最近,日本潮出版社在网上推出了漫画家山岸凉子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为题材创作的漫画作品《法埃顿》的电子书籍,受到日本读者的热捧,读者迄今已逾15万人次。
《法埃顿》创作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2年后的1988年,作者将自信能控制核能的人类比喻为希腊神话故事中驱使太阳神的日轮马车脱缰疾驰,结果险些烧毁地球的傲慢少年法埃顿。漫画详细介绍了核能发电的原理和日本核电站的分布图,并预言了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后可能产生的影响。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网民们纷纷惊呼,简直和山岸凉子在《法埃顿》漫画中描写的情节一模一样。
【相关资讯】
动漫成后援自勉的工具
在日本“3-11”大地震发生的最初几天时间里,为了保护和稳定灾区民众的情绪,灾难电影在日本被延缓放映或暂时停播,其中包括讲述经历了2004年印尼海啸的女子的灾难体验的好莱坞大片《来世》和中国电影《唐山大地震》。同时,世界多国也纷纷禁播与核灾难有关的动画片,如奥地利、德国和瑞士禁播或剪掉了动画片《辛普森一家》中关于核灾难的内容。
不过,一些动漫却在此次灾难中发挥了极其积极的作用。地震发生后,井上雄彦、浦泽直树、大河原邦男、鸟山明等一线漫画家纷纷通过绘制励志漫画,鼓励民众渡过难关。福岛核电站出现危机后,日本动漫界通过制作动画视频来向孩子们解释核危机的举动更是为多个国家的媒体所报道和关注。这段长达4分半的视频将此次核危机比作一个名为“核男孩”的患病男童。他身体各部位出现不适,比如肚子胀了要排出气体,体温偏高需要喝水降温等。动画片还讲解道,其他一些孩子也患过此病,比如来自美国的“三英里岛男孩”和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男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工程师们被比作是医生,他们一直在奋力抢修已经千疮百孔的福岛核电站,担心日本海洋食品会遭受核污染。这一动画视频制作得可称粗糙,但它的及时出现有效地普及了一些看似复杂的核知识,令人们对于核灾难的恐慌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平抑。
这是一个以前从未有过或者并未如此突显过的现象,动漫不仅作为一种文本内容出现,而且还成为一种最直接的媒介,成为日本人沟通思想、后援自勉的工具。动漫的这种媒介作用,或许将成为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在发生社会大事件后的一个惯例与特色。
开启对灾难的新一轮追问
漫画《法埃顿》目前在日本所引起的强烈反响似乎意味着,包括动漫界人士在内的部分日本人已经开始从地震、海啸、核泄漏的重重危难中缓过神来,开启新一轮对灾难的追问。
大灾难对日本民族性与文化的构筑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作为一个地震、火山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以及世界上唯一一个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日本人萌生了浓厚的末世情结。这种情结在动漫作品里得到了尤为突出的展示。于是,人们经常能见到像《漂流教室》中一群小学生来到毁灭前一刻的地球这样的“穿越”故事,能见到像《阿基拉》这样正在发生和命中注定将要发生的世界末日情节,能见到像《北斗神拳》这样的一个后核爆时代人们糜烂与颓废的生存状态。
日本具有末世情结的动漫文本为数众多。如果对其进行归纳,大抵可以解读出这样几类基本观点: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和未知力量如外星生物入侵时,或认为人类无论怎样都无法抗拒自然力量,或认为人类可以拥有抵御自然灾害和未知灾害的能力;面对人类自身科技发展所导致的灾难如核爆、生化危机时,或认为人类只是科技进步的奴隶、科学发展将不可控,或认为人类对于自己所生产的科技文明拥有终极控制力。但凡涉及大型机械文明的日本动漫作品无不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剖析。《三一万能侠》、《高达》、《EVA》等动画片都采用人机交互的作战方式,这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表现这一主题,因为究竟是人最后征服了机器,还是机器最后吞噬了人,这是作品究竟是技术乐观主义还是技术悲观主义的一个明确的标志。
对此,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则给出了一种倾向于生态主义的回答:人与自然也好、人与机械文明也好,都不应当是谁征服谁、谁控制谁的关系,而应当是一种和睦相处的关系——无论是在《风之谷》、《天空之城》中,还是《幽灵公主》里,宫崎骏都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
期待从灾难中再次“毕业”
日本动漫中的灾难题材,不像好莱坞灾难大片中只侧重灾难性景观的营造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宣扬,而是更关注切实的灾难预防和人性的理性思考。正如“3-11”地震发生后,宫崎骏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列岛不断承受地震、海啸和台风的袭击,但它们是被丰沛的自然所围绕的岛。即使会有很多困难和痛苦,我也相信它是一片值得再度居住、值得为了让它变得更美而付出努力的土地。对于这次灾害本身,我们没有绝望的必要。”
被誉为“日本最优良的六部动画之一”的《地动之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动画讲述了几个孩子在地震中的经历和成长故事。它没有特意刻画地震的恐怖和震后的惨状,也没有习惯性地去表现地震时救援人员的舍己为人、英勇无畏,它更多地是从小孩子的视角出发,通过几个孩子在震前震后的见闻和感受,揭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震后需要重建的,除了家园,还有自己的精神和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
“每个人当然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一帆风顺,但真正的人生是需要经历磨难的。当今的科技发达,已能将人类或是机器人送上月球、火星等地方,但为什么如此发达的一个社会竟然无法预测、无法克服地球上会发生的灾害以及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呢?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希望经历过此次大地震的毕业生们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为21世纪的日本,为全世界作出贡献。”这是日本东京国际大学校长田尻嗣夫送给全校2010届毕业生致辞信中的一段话。由于“3-11”大地震的关系,今年东京国际大学的毕业典礼取消了,但是田尻嗣夫还是希望通过这样一封信的方式,来完成同学们的毕业典礼。这段话在日本甚为流行,人们或许是在以其暗喻,最终日本人将再一次从灾难中“毕业”。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