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年——2019》出版之后,我所涉及的有关中国美术史的系列著作,实际上已经由1966年写到了2019年,因为,此前我已经出版《文革与后文革美术1966——1978》与《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年——1999》等著作。本来想接着撰写1949年——1965年的中国美术史,资料其实也收集得差不多了,可因一些客观上的原因,我决定暂时放下这一计划。那么,在今后相对空闲的写作时段,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是我近期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也征求过若干人的意见。由于我很同意一个朋友的建议,即借鉴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的做法,将一些没有写进上述著作的重要材料,如一些艺术家、批评家、收藏家等关于艺术的趣闻轶事写出来,以为现在与往后的研究者提供补充性材料,于是我便由自己比较熟悉的师友开始了此一工作。起初,我也只是想运用文字的方式,后来又想到要以绘画的方式为每人画一幅肖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方力钧画相关作品的启示,结果就有了“图说师友”的专栏,只是三十多年没画画了,还是有点手生,相信画上一段时间,会有所恢复。后经与99艺术总编杨凯商议,拟每周发一期,文字会长短不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希望读者能喜欢。
——鲁虹
“图说师友”之傅中望
鲁虹画,2024年6月
一个有才情或有担当的人
——略记与雕塑家傅中望的交往
一
掐指一算,我与傅中望相识不觉已有50多年了,但在早期,我们的接触并不多。现在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的一次交往。
1996年春节于武汉大学,右一为傅中望
那年我尚在湖北美术学院读书,记得有一天,傅中望在学院新修的教学楼平台上参加中央工艺美院在汉招生点的考试——当时他还是湖北省博物馆的一名美工。我与同学是在考试结束后方上楼的,就在大家夸他之机,他将我拉到一边问道:“我今年同时考了中央工艺美院和湖北美院,你看去哪边为好?”我想也没想就回答说:“肯定是去北京,那里有更好的教学条件,而且有着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后来他果真去了中央工艺美院,由此也为自己事业的发展做好了必要的积累。而命运的这一安排,对于他接下来的创作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他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雕塑作品 《生命使者》 ,不仅带有明显的唯美倾向,也与曾经流行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有异。而这显然与吴冠中先生的创作观影响有联系。
傅中望
生命使者
石膏,37 × 51 cm,1984
1983年,傅中望毕业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省博物馆,但不到一年,便调到了省美术院雕塑创作研究室。因我当时在湖北美协创研部工作,于是与他有了较密切的交往。我注意到,从1985年起,他的工作室总是堆有形状不一的废旧钢铁材料。原来,受美国雕塑家大卫·史密斯的影响, 他其时更关注的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材料组合焊接起来,以创造具有抽象意味的结构主义作品。 也正是受此想法驱动,他隔些日子就要到湖北美术院附近的一个废品回收站去,这也使他创作了一大批金属焊接雕塑作品。而反映他此阶段学术成果的当是 《天地间》 等。在相关作品中,他想办法融合了一些中国传统元素——或较好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对宇宙自然的认识,或较好体现了对“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所以受到广泛好评。不难预测:只要沿着上述创作逻辑深入下去,凭着他的能力,肯定会走得更远。
傅中望
天地间
石膏、布、铁,650 × 500 × 150 cm,1985
可自1987年起,傅中望却终止了相关探索,转而把时间更多放在了看书、出外听学术报告会和思考上。有一次我问他为何如此?他回答说: 尽管他的此类作品在中国雕塑界堪称新颖之作,但从更大范围看,并没有从观念和形态上超越西方 ,因此,他很想改而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出路。
傅中望
金属焊接系列A#
铁,89 × 37 × 16 cm,1986
弹指之间就到了1989年,那是秋季的一天,我到省美术院办事,在他的工作室意外看到一大批木制作品,他本人称其为 《榫卯结构》系列 。因在中外艺术史上从没见过同类作品,所以不禁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告诉我,其灵感产生于一次他去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建筑文化研讨会”,当听到一位筑学者说“中国的斗拱就是最好的立体构成”时,从小做过木工的他一下子猛醒了,这既让他突然意识到了榫卯结构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此后,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认真考察与对相关书籍的刻苦钻研,榫卯结构所暗含的现代因子终于被傅中望所发现,进而形成了他的创作主线。也正是看到了其内含的艺术史意义,我立刻为他的这批作品写了一篇评论,并连同几件作品发表在了武汉的一家文化报上;再往后,我还在由我主持的《艺术与时代》杂志美术专栏中推荐了他的这批作品。【1】
傅中望
榫卯结构·拱
木,70 × 110 × 40 cm,1989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资料表明,傅中望的此类作品先后参加了“’92‘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杭州/中国美术馆)“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1993年,香港艺术中心)等,此外,不仅有多位批评家为其撰写了极有分量的评论文章,还为多家刊物所推荐,如《美术文献》创刊号就以封面和多版面隆重介绍了他的作品。
傅中望
榫卯结构·地门
木、石,600 × 600 × 20 cm,1994
二
我于1994年10月从湖北文联调至深圳美术馆。虽然从此与傅中望没先前见面的机会多,但彼此间的交流却并不少。一方面我经常年回汉总在与他聚会;另一方面,在业务上也有诸多互动,特别是在邀请他参展方面,如1997年或2001年,我与孙振华分别策划“永远的回归”雕塑展与“重新洗牌——以水墨的名义”展时就邀请了他。只因名目繁多,又受限于文字,故下面仅谈一个例子。
“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画册
1998年举办,1999年出画册
1998年,我回武汉过春节时在武昌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书,名为《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 【3】 ,看后深受启发,因为书中介绍了著名艺术史家詹森的写作方法,那就是在撰写艺术史之前,先要列出一个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目录。 【4】他的工作足以证明: 做好重要艺术作品的排序工作,将十分有利于艺术史家从中探寻重要的艺术问题与书写的框架 ,于是,我在借鉴此一方法的同时,也开始了收集1979年-1999年所出现的中国当代艺术优秀作品的工作,用以为我今后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史做准备。
中国当代美术图鉴
鲁虹主编,雕塑分册为傅中望主编,2001年
1999年秋天,湖北教育出版社的编辑陈伟先生与牛红来深圳美术馆,提议将相关图片与文字资料分类出版。他们的建议令我十分感兴趣,而且,该社领导很快同意了我的出版方案,接下来,我就开始了编辑工作。考虑到工作量太大,故 特约傅中望参加编辑《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8-1999》雕塑分册。 【2】好在他爽快同意了,并很快提供了本分册入选的作品名单以及作者联系方式,而我则进行了后续编辑工作。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作为艺术家的傅中望,其实有着批评家一般的理性与眼界,而这对我深入了解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线索极有帮助。那段时间,我们经常联系,有时一天会有好几个电话。他的敬业精神,严谨而负责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极深刻印象。后经共同努力,该画册终于在2001年9月正式出版,在出书那会,傅中望正好要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上课,所以他自费购买了一箱书带到北京,并全部送给了一些朋友和学生。
三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湖北一些当代艺术家和批评家纷纷去了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 幸亏傅中望、魏光庆等人一直坚守,故湖北当代艺术依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湖北美术馆门口的“再水墨”海报
2006年,即将建成的 湖北艺术馆(湖北艺术馆后更名为湖北美术馆) 准备投入运作,湖北省文化厅领导经多方考察或调研,想到了傅中望。但当省文化厅领导和他谈及这一事时,他却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之中。为此,他既征求了许多朋友的意见,而我就是他征求意见的对象之一。
“再水墨展”座谈会于2012年12月在湖北美术馆举行
左一为傅中望
当时,我是完全同意他担任这一职务的,我说对他说: 希望拥有一个美术馆,是湖北几代艺术家的夙愿。 现在有了难得的机遇,就应抓住不放。由于许多朋友都提出了类似意见,更由于希望有所担当的想法占了上风,傅中望终于接任了湖北艺术馆馆长的职务。不过,他的“疯狂”或全身心投入却是朋友们所没有想到的……
有一次我从深圳回武汉见到魏光庆时,他告诉我,傅中望的工作太到位了,现在的艺术馆就像他的家,每天是早去晚归,从来没有星期天,而且馆里的一切事务都要操心,包括亲自做设计,监督施工等等,可谓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就像做自己的作品一丝不苟。也因为全身心投入工作,竟使他连创作也顾不上了,因此在经济上损失不少。以致有职工说,傅馆长是一心为公的典范,比共产党员还像共产党员。
当然,以上介绍的仅是魏光庆对傅中望的评价。应该说,真正让我从新的层面了解傅中望还是与他一起策划周韶华老师个展的全过程。
傅中望在创作
网片来源于网络
2007年,我借参加“第二届美术文献展”之机看望周韶华老师时,接到了让我为他个展策展的邀请。此后,我就做了一个策划报告交给傅中望。但我万万没想到,傅中望竟然让各个部门又根据我的策划报告做了十分详尽的实施方案,其细节之具体实在令人惊讶!并且,从海报到标语的布置、从合唱队的节目到钢琴演奏的曲目……全是落实了又落实,其专业程度、细致入微的考虑在国内绝对是走在前列。应该说,上述相同的感受也出现在了我在该馆策划“再水墨”展、“再肖像”展与“第一届湖北美术馆论坛”的时候,限于文字,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傅中望在“周韶华:黄河、长江、大海三部曲”展览上接受采访
湖北省艺术馆,2008
©大河之舞
与傅中望交往多年,先前只知道他人特聪明、艺术悟性高,创作点子多,对朋友很真诚。在他任馆长后,我又发现了他新的优点,那就是,不但具有公益心、富于牺牲精神,工作投入,还具有很强的行政能力,而细致的工作风格则是他走向成功的秘诀。还有,作为艺术家出生的他,对美术馆的多项功能亦有着非常好的理解,绝不输于任何由批评家出生的馆长。体现在业务的布局上,他一方面带领全馆工作人员,围绕工业版画、美术文献、三官殿1号等系列艺术展,很好的展开了收藏、展览、研究和公教等工作;另一方面,则围绕“湖北美术百年”大型陈列展,做好了针对多个不同年龄段,不同画种之优秀艺术家的个展与资料收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所有这些正是使湖北馆成立不久就成为九大“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的原因。
湖北美术馆常设展“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
展览海报
四
虽然朋友们都很支持傅中望就任湖北美术馆馆长,但对他如此投入工作,竟至放弃创作还是有些担心。有一次他到深圳,我与孙振华去机场接他,在路上,孙振华问他:“老傅,你的雕塑探索与红军长征相比,就像走到了吴起镇一样,为什么不继续走向延安,却要转向去做馆长呢?”我也接着说道:“早知你如此投入,当初真不该建议你做馆长。这其实是害了你。”他只是笑了笑,没做回答。
张晓刚,冷林与湖北的朋友参观傅中望工作室
2018年
恰如大家所知,在十年任职湖北美术馆馆长期间,傅中望是将绝大部分精力与时间放在了为大家做贡献上,故在他退休后,为他办一个大型艺术展,就是黄立平馆长与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与此相关,近些年来, 他的创作已经彻底改变了过去以做榫卯结构为主的方向,即不再考虑所谓造型与观赏的问题,而是或在不同的现场实施插入楔子的行为,或借助于科技手段在一些影像中将楔子“插入”不同的建筑与现场中。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与策展人冀少锋商定,本展要必须以呈现新作为主,即使要放少数旧作,更要强调其与新作的内在联系。后经多方共同努力, “楔子:傅中望” 展于2020年10月16日下午在合美术馆隆重开幕。来自省外的众多批评家、艺术家、媒体代表与本地嘉宾共同出席了开幕式。另外,三个月后,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同名精美画册隆重推出,多名学者都结合他的新近追求撰写了文章。
“楔子:傅中望”展览现场
今年10月17日将是合美术馆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为此, “傅中望文献展1973-2023” 特列为重点展览之一。而这样的安排是基于如下学术理由:首先,傅中望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艺术家;其次,他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不同时段的手稿、通信、展览海报、画册、书籍等,除此之外,还有作为相关背景,并具有各种有意义的文化物,如具有不同特点的各种手机等等,虽然本展重在涉及他个人的“艺术史”,但由于其必然带出人们对于整个当代艺术史与社会发展史的记忆,因此非常有意义!
“傅中望文献展(1973-2023)”第三次筹备会议
武汉合美术馆,2024
关于傅中望,我无疑很难在一篇文章中写尽,不要说先前的很多事我不得不舍去,就连我们近年一起做的“@ 武汉”、几届“东湖生态雕塑展”,还有已经做过的“武汉双年展”等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活动等也只好留待以后再写了。
——2024年8月6日于武汉东湖
注:
【1】《美术思潮》停刊后,我调到了《艺术与时代》负责美术栏目的编辑工作。另,傅中望后来告诉我,这是国内艺术类杂志首次以专栏的方式推介《榫卯结构》系列。
【2】鲁虹主编《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分六个分册,2001年8月,湖北教育出版社。
【3】【4】见《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