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正式启动,面向全球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稿件。IAAC 10由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久事美术馆联合主办,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国际艺术评论协会进行学术支持。
在启动仪式上,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理事Lewis Biggs与凌敏回顾了评论奖的10年历史与传播:“IAAC的宗旨是让全世界优秀的评论家拥有共同的舞台,尽管语言仅限于中文与英文,但舞台是属于全世界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另外,我们谈论能见度的问题,优秀的作品怎么让人看到,怎么让全世界看到,IAAC提供了国内外优秀社交媒体发布与文集形式汇编出版的平台。我们也关注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同步更新,为了达到这个宗旨,IAAC确保每年的评委是国际化且常新的,确保所有评审过程是匿名的,以及投稿所涉及的展览时间是一年以内的。好的艺术没有好的表现形式就不可能蓬勃发展,而任何形式都需要批评来改进。我们的使命是通过对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更高质量的批评,鼓励和发展更好的文化环境。”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席主席孙向晨表示:“哲学始终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当代艺术中,我们以“艺术·哲学”的方式让其现身,让哲学与艺术真正有机会面对面,这是让艺术直面哲学的审视,也是对哲学自身的一种冲击。阅读和评判这么多艺术批评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它帮助我们穿越时代的缝隙,一窥世界之他异性的面貌。当代艺术始终保持着对于世界的批判态度,但维系这种批判同样需要有恒久的坚守,过去十年中,IAAC代表了某种坚守。当人们回首时,2274篇艺术评论与其相关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策展人与机构何尝不是一个时代沉浮的见证呢?来自50多个国家的声音何尝不是将那未知且破碎的世界串联起来的努力呢?IAAC、抑或写作本身,注定将成为我们理解与记录这个时代的一种独特方式。”
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主办方之一,久事美术馆负责人表示:“久事美术馆的目标不仅是展示和收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通过丰富的学术活动和公共教育项目,推动社会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美术馆希望借助国际艺术评论奖这一平台,加强与全球艺术评论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当前,全球艺术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不仅改变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方式,也对艺术评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艺术评论家在重新思考艺术的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同时,需要寻找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和方法,来解读和阐述艺术作品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国际艺术评论奖在第十届之际继续保持其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义。”
在举办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启动仪式的同时,“无界的写作——2024年艺术批评主题学术论坛”也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作为论坛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表示:“本次主办‘无界的写作’论坛的五个单位涵盖了国内顶尖的学术机构和美术馆,我们以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哲学与艺术实践等方式,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在近十年里,人文学院美术史论与文史哲相关的各位老师以跨学科的背景去探讨多元的、跨界的、甚至无界的问题。无界恰恰是不容易做到,且需要我们珍视的特质,希望国际艺术评论奖不仅能让本次主办活动的单位获益,也使中国当代的艺术批评与艺术生态获益。”
本次国际艺术评论奖由5位专家组成国际评审团,包括意大利罗马现当代画廊前馆长 克里斯蒂安娜·科鲁(Cristiana Collu) 、Artforum中文网主编、作家与翻译 杜可柯(Du Keke) 、工作和生活于哈瓦那/马德里的独立策展人、评论家和作家 格拉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 ,历史学博士、艺术评论家兼学者马尔戈扎塔·卡兹米尔恰克(Małgorzata Kaź mierczak ) 、卡塞尔大学/文献研究院艺术与经济学系教授 由宓(You Mi) 。
嘉宾合影
国际评审团将于征稿结束后展开严格的匿名评审,最终选出20位中、英文入围作者,包括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其中,一等奖将获得80,000元人民币(税前)的奖金及一次上海或伦敦的短期驻留,二等奖将分别获得30,000元人民币(税前)的奖金。20篇入围作品(中文投稿及英文投稿各10篇)将以中英双语的形式结集刊登在2025年出版的《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年度展览评论》上。
投稿者所投稿件须针对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期间在全世界任何地区或线上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览撰写评论,且尚未发表。申请者年龄不限、身份和专业不限。其中,中文稿件字数为2500字,英文字数1500字。 征稿将于2024年9月15日截止。 投稿者只需在IAAC官网(www.iaac-m21.com)投稿系统注册后,在线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稿件和展览图片。
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评委简介
克里斯蒂安娜·科鲁|Cristiana Collu
独立策展人、艺术史学家和讲席教师。她曾于 2015 年至 2023 年担任意大利罗马国家现代和当代艺术馆馆长,2020 年担任博尔盖塞美术馆馆长,2012 年至 2015 年担任特伦托和罗韦雷托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1997 年至 2012 年担任努奥罗艺术博物馆馆长。她在卡利亚里大学获得艺术史学位,并于 2021 年在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获得博物馆学和当代艺术史博士学位。她曾在罗马萨皮恩扎大学、萨萨里大学、卡利亚里大学、特伦托大学和 LUISS 商学院教授博物馆学和艺术史。她以成员的身份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委员会、评审团和科学委员会,如第 58 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评审团、法尔内西纳委员会、巴切利委员会、Tuwaiq国际雕塑研讨会、利雅得艺术专家小组、罗马四年展、TERNA 奖等。
她的展览项目和研究致力于促进博物馆战略和可持续性、性别平等、包容性、多样性和文化外交。
杜可柯|Du Keke
杜可柯是Artforum中文网的编辑,作家和译者,常驻东京。她自2008年起在Artforum工作,从助理编辑到高级编辑,再到Artforum.com.cn的主编。她曾翻译的书籍包括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的《艺术力》(Art Power)和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的《没有内容的人》( The Man Without
Content) 。
格拉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
Gerardo是自由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史学家和作家,常驻哈瓦那和马德里。他是多家国际杂志和期刊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曾是哈瓦那双年展(1984-1989 年)的共同创办人、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兼职策展人(1995-2009
年)、马德里 PhotoEspaña 艺术总监(2011-2013年)等。他策划过许多国际 "常年展",最近的有 2021 年广州影像三年展;2018 年危地马拉第 21 届派斯双年展;2016 年北京第三届今日文献展;2015 年第四届圣胡安Poly/Graphic 三年展。他最近的展览有:“热点”,意大利罗马国家现代和当代艺术画廊,2022-2023 年;“无用:用于思考、做梦和观看的机器”,纽约布朗克斯艺术博物馆,2019年,以及 “Adiós Utopia:1950年以来古巴艺术中的梦想与欺骗”,休斯顿美术馆,2017年;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艺术中心,2017年。
他撰写和编辑了大量关于当代艺术和艺术理论的文章和书籍,最近的著作有《超越奇幻》( Beyond the Fantastic ),《拉丁美洲当代艺术评论》( Críticade arte contemporánea en América Latina ),格拉纳达大学,2022年;《拉丁美洲艺术(及其他全球脉动)》( Arte desde América Latina (yotros pulsos globales ), 《EdicionesCátedra》,马德里,2021 年。他在五大洲都曾举行过演讲,并组织过多次国际会议。1990 年,他获得纽约古根海姆奖学金。
马尔戈扎塔·卡兹米尔恰克|Małgorzata Kaźmierczak
Małgorzata是历史学博士、艺术评论家和学者。自 2004 年起在波兰和美国担任艺术项目独立策展人,尤其是行为艺术活动。她撰写过多篇论文和艺术评论,2011-2014 年间作为http:⫽livinggallery.info 编辑兼翻译;2006-2012 年间担任波兰克拉科夫"Kesher "行为艺术促进基金会主席;2012-2014 年间担任《艺术与文献》杂志执行编辑;2014-2016 年间担任波兰卡利什市艺术馆馆长。2016-2017 年间担任波兰什切青艺术学院绘画与新媒体系出版社主编兼助理教授。
现任克拉科夫国家教育委员会大学助理教授。2020-2024 年间,任波兰国际艺术协会副主席,2021-2023 年任国际艺术协会副主席,2024 年起任国际艺术协会主席。
由宓|You Mi
由宓是卡塞尔大学/文献研究院艺术与经济学系教授。她的学术兴趣是艺术的社会价值、新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欧亚大陆的历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以欧亚大陆为主题,她曾在光州亚洲文化中心、乌兰巴托国际媒体艺术节(2016 年)、符拉迪沃斯托克 Zarya CCA(2018 年)、香港 CHAT(2023年)以及与 Binna Choi 合作的研究平台 "UnmappingEurasia "策划展览。
她最近的展览侧重于社交技术和 "可操作的推测",如科隆世界艺术学院的 "Sci-(no)-Fi"(2019 年)和新加坡美术馆的 "Lonely Vectors"(2022 年)。她是第 13 届上海双年展(2020-2021 年)的策展人之一。她曾担任跨国非政府组织"共同行动论坛”媒体艺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并于 2023 年成为贝格鲁恩学院欧洲研究员。
奖项简介
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向全球评论者公开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申请者所提交的稿件须针对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期间在全世界任何地区或线上举办的某个当代艺术展览,且尚未发表。
一等奖获得者除了可以得到80,000元(税前)人民币的奖金以外,还将获得一次前往伦敦或上海短期驻留的全额赞助。二等奖将产生3位获奖者,他们将分别获得30,000元(税前)人民币奖金。
本奖项旨在推动当代艺术的独立评论,汇集中、英两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评论,并促进艺术评论者的批判性思考、对话和研究。
本次活动向全球公开征集艺术评论,申请者年龄不限。为确保评审过程的客观公正,由中、英双语的艺术界权威人士组成的国际评审团将对投稿进行严格的匿名评审。
投稿方式
投稿者需在IAAC官网(www.iaac-m21.com)注册后 ( IAAC官网-投稿方式-在线投稿),在线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稿件和展览图片。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拥有所有申请者提交的文章版权(无论此前有否出版)。举办机构和中、英两方的学术支持单位将对所有入围者的文章进行分类和筛选,再将其翻译成中文(针对英文稿件)和英文(针对中文稿件)两个版本,以供出版之用。
最终评选将由国际艺术专家评审团以英语会议的方式进行线下终审,评选结果将于2024年12月对外公布。包括获奖者在内的20位入围者将进入终选名单,获奖的艺术评论将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刊登在出版物和官方网站。
征稿截止日期 :2024年9月15日
联系方式:
中方联络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308室
电话:+86 (0)21 6564 2732
电邮:philo.fudan@gmail.com
英方联络机构:Edinburgh College of Ar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地址:Lauriston Place, Edinburgh EH3 9DF
电话:+44 (0)20 7590 4423
电邮: IAAC@ed.ac.uk
国际艺术评论奖机构简介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复旦大学哲学系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三家哲学系之一,2006年,在建系50周年之际,更名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School of Philosophy,Fudan University)。目前,哲学学院下辖哲学系、宗教学系、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艺术哲学系以及中国古典思想与哲学方向五大学科群。此外学院还有艺术哲学研究中心、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心、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上海儒学院等22个学术研究平台,其中省部级以上平台6个。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哲学院系之一,连续2次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列A+,在国际QS全球学科排名中,多次位列全球前50,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学术声誉。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成立于2020年,是国内首个在综合性大学成立的艺术哲学系。该系致力于在“艺术哲学与美学”“艺术哲学与现代艺术理论及批评”“艺术哲学与现代艺术史研究”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具有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系统性的哲学史、当代哲学、美学、艺术史与艺术理论课程,并通过馆—校合作项目、艺术哲学暑期研修班、艺术工坊与艺术哲学系列讲座,培养拥有深厚理论基础与哲学视角的全方面人才;高度重视馆校合作,与国内外多个艺术相关研究院校/机构、艺术馆/美术馆建立了长效合作关系,通过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论坛、共同策展、共同开展暑期研讨班等方式,搭建了有效的跨学科、跨馆校、跨地区的国际交流平台。
上海久事美术馆
上海久事美术馆(Shanghai Jiushi Art Museum Community)成立于2018年9月,由上海大型国有企业久事集团出资设立。
久事美术馆群落以研究、展览、推广海派艺术、中国知名艺术家以及国际艺术大师的优秀作品为主要的艺术表达模式;同时通过艺术展示与历史建筑的有机结合,为外滩的历史建筑赋予新的活力与生机。久事美术馆群落由3处展馆组成,均位于由久事集团管理的外滩历史建筑内。
始于外滩,立足海派,融汇东西。久事美术馆群落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学术水平,惠及市民群众,彰显上海城市精神的非营利性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传承上海城市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向世界展示海派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外优秀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地标。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简称RCA)成立于1837年,前身是位于萨默塞特府的政府设计学院。1851年首届世博会之后,学院规模迅速壮大,并迁至伦敦南肯辛顿区,蜕变成为同时涉及艺术及设计领域的国家艺术培训学院。1896年更名为皇家艺术学院至今,是全球历史最长、持续时间最久的知名艺术设计学院。
1967年,皇家艺术学院被授予皇家特许状,从此拥有大学等级以及独立颁发学位的权利。直至今日,皇家艺术学院依然是世界上唯一一所在校学生全部为研究生的艺术设计学院,提供MA(授课式硕士文凭)、MPhil(论文式硕士学位)及PhD(博士学位)三种学位,涉及艺术、应用美术、设计、媒体传播以及人文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成为年轻艺术家、设计师、媒体人的聚集地。
自成立以来,皇家艺术学院成功培育了众多艺术设计人才。未来该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探索艺术、设计、建筑、时装、传播、人文科学及应用美术方面。
爱丁堡艺术学院
爱丁堡艺术学院Edinburgh College of
Art (简称ECA)是一所位于苏格兰爱丁堡的艺术、设计、创意及表演艺术院校,为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下属学院之一。爱丁堡大学是英国六所最古老、最大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各种全球大学排行榜上多次名列全球前20强的著名大学,与牛津、剑桥一起,是最早名列罗素教育集团的多科性综合大学,超过2000名学生提供艺术与设计、建筑、艺术史和音乐学等高等教育。学院也是一所充满生机的研究机构,有世界级水平的建筑、园林建筑、艺术、设计、艺术史和音乐等科目。它是欧洲最大、建校历史最长的艺术学院之一,学院建于1760年,现用校名和校址更定于1907年。先前与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相关联,自2004年开始其学位由爱丁堡大学授予。
国际艺术评论协会 ( AICA )
国际艺术评论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 Critics,简称AICA)成立于1949 - 1950年,是一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官方协作关系的非政府组织。AICA的宗旨是支持全球艺术评论事业在各方面的发展。
AICA总部设在法国巴黎,为全世界近85个国家共计63个全国/地区性分会以及一个规模较小的国际性开放式分会提供全方位支持,会员人数多达4600名。AICA的日常管理费用完全由其普通会员、荣誉会员及赞助人提供经济资助。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成员简介
亨利 • 梅里克 • 休斯 ( Henry Meyric Hughes
)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主席兼评委会非投票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是一位独立策展人、艺术顾问、评论家、作家及编辑,同时亦是国际艺术评论协会(AICA)名誉主席、前欧洲展览委员会总协调员、2003年度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发起人之一,以及荷兰Manifesta基金会主席(1996-2007年)。
他曾于1968年至1992年先后任职于英国文化协会位于德国、秘鲁、法国、意大利等国办事处,于1986年至1992年分别出任威尼斯双年展及圣保罗双年展的英国专员,于1992年至1996年担任英国海沃德(Hayward)画廊艺术总监,负责艺术委员会藏品以及全国性巡回展览(包括“艺术与力量:1930年至1945年期间处于独裁者统治之下的欧洲”、“1790年至1990年期间德国艺术浪漫主义流派的精神”及第四届英国艺术展)。
近年来由他主力策划的展览项目包括:2002年至2003年举办的调查性展览“从爆炸到冻结:20世纪英国艺术”、2005年至2006年在挪威奥斯陆举办的当代艺术巡展、2008年有关欧洲年轻艺术家的巡展“没有国界,只是N.E.W.S.”、2012年至2013年在柏林、米兰等地举办的展览“批判与危机:1945年以来的欧洲艺术”。
近期发表的著作包括:《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艺术评论协会》(国际艺术评论协会出版社2010年出版)及《非洲当代艺术:批判性焦点》(国际艺术评论协会出版社2011年出版)。
除此之外,他亦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顾问及欧洲文化协会总协调员、国际视觉艺术协会(Iniva)及伦敦Matt画廊之董事会成员、法国艺术评论资料库(Archives de la critique d'art)顾问团成员及附属杂志《艺术评论》(Critique d'art)编委会成员等职务。1997年他被法国政府任命为艺术与文学官员,2002年被德国总统授予十字勋章。
孙向晨
孙向晨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兼院长,担任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他是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等,同时也是《现代外国哲学》、《通识教育评论》、《山水》等学术辑刊的联合主编。先后在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巴黎高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学术机构做访问学者。
他的主要出版专著包括:《论家:个体与亲亲》(2019)、《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2008年)、《政治哲学与汉语神学》(合著,2007)、《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2006年)等。
近年来他在复旦大学致力于艺术学科的建设,先后建立了复旦哲学艺术哲学中心,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目前正在筹建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他本人致力于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阐释。
胡安 • 克鲁兹 (Juan Cruz )
胡安·克鲁兹教授现任爱丁堡艺术学院院长,同时亦是一位创作丰富、展览众多、涉及录像、表演、文本及现场创作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家。
他曾担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和英国利物浦约翰•莫尔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将当前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机构(包括利物浦泰特美术馆、利物浦双年展等)的创新学术研究模式引入大学教育中。在1999年至2002年期间,他曾担任艺术文化协会全国巡展项目成员及伦敦视觉艺术顾问。
与此同时,他协助促成利物浦展览研究中心的建立,旨在推广各类重要展览,并以展览研究为主题,面向国际观众策办一系列专业学术讲座。
他亦身兼利物浦泰特文化协会会员、约翰•莫尔利物浦展览基金会成员、利物浦双年展董事会成员及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协会(CHEAD)执行部门指派成员等职务。另外,在他的领导下,利物浦艺术设计学院成为欧洲博物馆联盟项目“艺术的用途”的学术支持单位之一。
路易斯 • 毕格斯(Lewis Biggs)
路易斯•毕格斯教授是一位独立的策展人、评论家及文化顾问。他曾担任2013年日本爱知三年展联合策展人、2011年至2013年香港奥赛艺术基金会艺术顾问、2000年至2011年英国利物浦双年展总监,以及1990年至2000年利物浦泰特美术馆馆长。现任2014年英国Folkstone三年展策展人、《泰特现代艺术家》丛书总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际顾问及国际公共艺术奖组委会主席。
除此之外,他还曾任上海外滩美术馆国际顾问、利物浦艺术设计学院兼职教授(当代艺术研究)、格拉斯哥大学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职。同时,他亦是几个艺术机构理事会的活跃成员,包括约翰•莫尔利物浦展览基金会(绘画比赛)、曼彻斯特中国艺术中心、利物浦艺术与创新技术基金会(FACT)等。
肯·尼尔(Ken Neil)
肯·尼尔教授,现任皇家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其自1906年至2019年间于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担任高级教学职务。曾在爱丁堡艺术学院学习绘画以及艺术史和艺术哲学,并于2003年获艺术史博士学位。在当代艺术和理论方面著述颇丰,目前任学术期刊《视觉艺术实践》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其研究和写作涉及当代艺术和艺术理论,创意教育问题以及日常视觉文化三个领域。
凌敏
凌敏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现当代艺术史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副主席(AICA 2016-2019);现任国际艺术评论家奖 (IAAC) 的理事;约翰莫尔绘画基金会理事和创意未来教育博览会(FutureLab )总协调人。
沈语冰
沈语冰教授,1965年9月生。1990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先后任职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并从浙江大学获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主任。
兼任浙江大学世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兼职教授,湖北美术学院“楚天学者”讲座教授(2016-2018),《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艺术学理论卷》艺术批评分支主编,《艺术史与艺术哲学集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主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执行主编。曾为剑桥大学哲学学院访问学者,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专著《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专著《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商务印书馆)、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独立译著)、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独立译著)、安内特·因斯多夫:《弗朗索瓦·特吕弗》(独立译著)、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合译)、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合译)、T·J·克拉克:《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合译)、蒂埃利·德·迪弗:《杜尚之后的康德》(合译)、迈耶·夏皮罗:《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合译)、迈耶·夏皮罗:《艺术的理论与哲学》、乔纳森·克拉里:《知觉的悬置:注意力、景观与现代文化》(合译)、迈耶·夏皮罗:《词语、题铭与图画:视觉语言的符号学》(独立译著)、迈耶·夏皮罗:《印象派:反思与感知》(合译)等20种。
胡喆
胡喆现任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2001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获得复旦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曾先后任职于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久事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担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秘书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