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马庆洲:手稿的稀缺性 弥足珍贵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4-05-20

我是做出版行业的,虽然对收藏界的认识不多,但是还是想从个人非常直观的感觉中谈一谈这些手稿、这些作品的价值。

刚才主持人徐德亮提到,手稿对于一个作家,从文学史上的作品来讲是很重要的。我想说的是,现在有很少一部分人是对自己写的文稿、写的作品只要发表一字不改的;大部分人是在其作品发表之后收集稍微该一改、动一动的,如出现在作品集中对一些错别字、名词之类的改动;但是,还是包括像老舍先生和金庸先生在内的一些其他作家,他们到晚年还常把自己之前写的作品文字改动甚至将作品中的故事结局都改了,就我们所知的《骆驼祥子》和《茶馆》的结局都改了。从这一点上看,手稿就是带有这样鲜明的个人印痕的,可以见证一部作品的原初形态到其反复修改时透露出作者思想状态的变化,都是最自然状态的呈现,是作者性情的真实写照,这个稀缺性就不言而喻了。

现在我在做出版的时候,有机会看到这样的东西,感觉就像是没赶上那个时代——笔墨的时代。做出版的,包括作家以及出版社,在笔墨时代那些文稿、墨迹的东西有很多,不稀缺。如果要说,只是会发现作者的名气层次不一样,如今,手写变得很稀罕,包括现在手写的信件,过去的名人手札很多的,现在都是电子邮件交流沟通了。

在我看来,好的手稿其实很难找,尤其是当前进入巿场流通的名家手稿更少,属于稀有的艺术品。而且,之前它们大多只是拍卖巿场中的小类,不成气候,也就不被重视。但作家手稿是因文而传的,文名越盛,他的手稿就会越珍贵。书画家很多因无文名,慢慢就被淡忘了,但文人的手稿却会随文而传,会越来越受重视。艺术价值总是和时间相关,有人认为当代名家的手稿时间上离我们太近,容易被忽略。若从书写意义上说,毛笔当前已退出了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很多人就认为钢笔字写得再好,也无法和毛笔相比。我想这一点也因人而异,不论是毛笔字还是钢笔字、圆珠笔字等,只要记录当时作者思想轨迹和创作状态的,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特征的都是有价值的。

如徐德亮所言,以前讲“床前明月光,还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么,到底是哪些好词是古典文学的?现在现代文学也有问题,出版和手写差别很大,如高中课本里的鲁迅的、朱自清的作品,在出版的时候《河塘月色》里就有几句让编辑觉得“黄”的给删了,如此说来,版本最准确就是手稿。徐德亮提到了明代一个状元他有20几份手记留下来,用他的手记看现在的版本,有的是刻错了,有的还有其他的问题。如果再过几年,包括莫言作品,不管怎么样,他的手稿作品是否有被编辑改过,他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些作品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这次在歌德拍卖所呈现的莫言先生短篇小说《苍蝇•门牙》的书稿,字里行间默默的记述着将近30年前的文学时光,而带着编辑批注的稿纸也承载着那个年代的温度,展现着莫言先生创作中最真实的一面。当前,出版的手稿还有一些是院士,研究院和文化院学界的院士的手稿,都是有一些改过的,在我理解看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歌德拍卖的董事总裁王晓文先生刚才跟我聊到当前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现在信息技术对出版业的冲击,电商扮演了改革的驱动力,在出版业已经得到充分体现。随着在市场份额的变动,表现出来的在出版内容方面很大的变化。我认为,当前原稿的出现,包括编辑改动或作者本人的原稿改动,这些都是在以往出版中看不到,若是以这种形式的出版在未来有没有可能,成为市场需求的又一价值体现。在我看来应该会有一定的空间,比如说季羡林老先生的手稿就很漂亮,但是也比较少,如果就这样的作品深入进行出版开发,我想是能够带来相当大的影响的。

 

【编辑:张辉】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