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中国嘉德香港2014秋季拍卖首次推出古代书画专场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4-08-20


髡残 (1612-1692)
山水
102 x 30 cm

中国嘉德香港2014年秋季拍卖会将推出“会心—乐艺斋藏古代书画”专场,包括王铎、董其昌、张路、髡残等明清名家十余件精品佳构。此专场不仅是嘉德香港拍卖首次推出的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更向世人展示北美重要私人藏家——乐艺斋主人韦尔夫妇的翰墨丹青之缘,是为本次秋拍的重要看点之一。

基·韦尔(Guy Weill)和玛丽·伊莲·韦尔(Marie-Hélène Weill)夫妇出生并成长於瑞士,这里有着全世界最宽容的政治环境,同时优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也培育了人们对美的敏感。在瑞士,视觉艺术、音乐和文学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美的需求就如同呼吸新鲜空气一般自然和必要。韦尔先生自幼学画,是一位业余艺术家,从年轻时便开始收藏欧洲当代绘画。韦尔太太曾于美国着名的女子学院拉德克里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攻读艺术史专业。两人因艺术上的志趣相投步入婚姻殿堂,同时也开启了他们逾半个世纪的收藏之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居住纽约的韦尔夫妇被当时风靡艺术界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所吸引。他们加入了尚处於草创阶段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基·韦尔先生还被任命为徵集委员会委员。但对於美国当代艺术的痴迷被突如其来的波普艺术打断,韦尔夫妇认为他们无法被这种形式的艺术所打动,是时候将其关注点转向其他艺术领域。

韦尔夫妇生活的亚洲篇章始於1967年夏天,因为探望住在美国西海岸三藩市的女儿,於是造访了当地着名的亚洲艺术博物馆。馆内陈列的中国新石器陶罐和商周青铜器,那种纯粹的形式美感深深震撼了他们,夫妇二人第一次产生了了解中国艺术的想法。真正引领他们走进中国绘画的,是1972年耶鲁大学教授班宗华在华美协进社主持策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枯木寒林——中国山水画中的若干母题”(Wintry Forests,Old Trees : Some Landscape Themesin Chinese Painting)。此後,通过广泛的阅读,以及与中国艺术史学者和藏家的交流讨论,韦尔夫妇逐渐领略到中国哲学的魅力,并且从中国文人画中发掘的审美财富也“启发了终身的自我教育过程”。[i]

1974年当“文征明与友人——顾洛阜收藏之一见”(Friends of Wen Chengming:a View from the Crawford Collection)在纽约华美协进社展出,韦尔夫妇为画中所呈现出的中国文人理想所吸引,因为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对单纯愉悦的颂扬与他们的个人情感产生共鸣。创建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环境也是韦尔夫妇的理想,在这里朋友们可以饮茶,品酒,探讨绘画,欣赏音乐。韦尔夫妇曾忆起在维吉尼亚詹姆士河畔的一次春季远足,他们许多人聚集在朋友家一座18世纪建筑的花园里,在苹果树下喝着水果酒,朋友悬挂了几幅画作在苹果树开花的枝干上。就这样,大家在柔润的空气中赏鉴这些作品,没有墙壁的限制,也远离尘世的烦扰。在韦尔夫妇看来,这便是最接近中国传统文人环境的时刻,也是他们力图追求的。

韦尔夫妇收藏了中国明清时期许多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最着名者,当属文徵明《楼居图》(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艺苑掇英·海外藏画专辑》第五十期封面)。这件作品韦尔夫妇购于1979年的一次拍卖会,而与他们竞标的正是赫赫有名的大都会博物馆。这次拍场“竞争”使大都会关注到这对喜好中国绘画的美国夫妇。时任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顾问的方闻教授在拍卖会结束後主动找到他们,并邀请他们加入大都会亚洲部这个大家庭。[ii]在之後数十年的时光里,夫妇二人伴随着大都会亚洲部共同成长,成为该部门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而方闻、何慕文(MikeHearn)、姜斐德(Freda Murck)等学者也给予二人热情的帮助,分享中国艺术史知识与研究心得,扩大和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绘画的理解。

韦尔夫妇在收藏方面的合作可谓天作之合。如果说韦尔先生是这对收藏搭档的眼睛和艺术灵魂,那麽韦尔太太就是头脑与喉舌。“韦尔先生有着一双艺术家的眼睛”,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现任主任,也是韦尔夫妇二十多年的挚友何慕文先生评价道,“他把中国的文人画当做纯粹的绘画来欣赏,就如同塞尚笔下的树木绝不仅是风景那般简单,而是几乎抽象的线条的排列组合。”韦尔太太“则更多关注作品的艺术史情境,她对於中国文人的理念更加痴迷,尽管如此,她依然能够以理性的学术研究控制自己的鉴赏热情,对作品的理解进入到更深刻的层次。”

2002年是韦尔夫妇结婚60周年庆,为感谢他们对亚洲部二十余年的支援,大都会博物馆特举办题为“人文山水——玛丽·伊莲和基·韦尔伉俪的中国绘画收藏展”(Cultivated Landscape-Chinese painting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arie-Hélèneand Guy Weill),并出版同名画册。韦尔夫妇亦将十二幅他们收藏的画捐赠大都会博物馆,其中就包含了文徵明的《楼居图》。无怪乎大都会博物馆馆长菲力浦·蒙蒂贝洛(Philippe Montebello)在画册序言中笑称,“我们(大都会博物馆)当年的损失如今成为了我们的收获”。同时提及韦尔夫妇“总是乐於将藏品与学生、学者和其他对中国绘画感兴趣的人进行分享”,并且评价韦尔夫妇的收藏“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并且饱含热情,同时也是在与极其出色的中国收藏家们竞争。而他们的收藏提供了一个出色的例证,那就是尽管来自非常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只要浸淫于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中,这种艺术形式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



董其昌 (1555—1636)
行书
174 x 58.5 cm

在一次与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同道友人的聚会中,一位藏家向韦尔夫妇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您二位究竟是更享受艺术,还是享受与同道友人相聚的生活?”这个富於挑战性的问题使韦尔夫妇意识到,艺术对於他们来说,就是生活,并且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历经数十年对於西方艺术的研习与收藏,韦尔夫妇最终在中国的艺术鉴赏理念中找到了最能够表达其本源信念的概念,即“分享鉴赏”。换言之,享受艺术是一种公共行为。当艺术可以去分享,那麽“这些与同道友人一同度过的生活”也为之丰富起来。

在画册的《藏家前言》中,韦尔夫妇这样写道:我们给予大都会博物馆的捐赠也向那些如同热爱生活般热爱艺术的人们传递这样的资讯:要享受艺术,就必须与人分享。中国的艺术家早在公共博物馆概念出现前就理解了这些。这就是为什麽他们的绘画中如此之多的描绘理想的聚会。艺术、诗歌以及酒的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探讨艺术,吟诗作赋。如今,博物馆开放了,演讲和研讨会重建了公共鉴赏研究的文化氛围。在如此一个富有支持性的环境中,即便是不熟悉的领域如中国画,也能被敏锐的学生掌握。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你能够学着相信自己的眼睛并遵循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收藏规模并不大,但却反映了我们对艺术的品味和判断,究竟什麽样的艺术品是值得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我们并不是为投资而收藏,而是作为学习的方法,并且让美丽的事物围绕在我们周围,引起精神上深层次的共鸣。我们希望我们捐赠了这些视若珍宝的藏品,以後博物馆一代又一代的访客们都将能分享研习和鉴赏艺术的心得,这些一直以来都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