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生”的那些事儿:报考“烧钱” 毕业该坚守还是转行?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周豫 钱虹 2015-08-03

一支画笔勾勒出精美的画作,一双巧手演奏出悠扬的乐曲,矫健的身姿在运动场上大显身手……艺术生历来是学校里备受关注的群体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家长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艺术生的人数也在逐年攀升。

如今,高校艺术类考生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又一批艺术生即将踏入校门。究竟艺术类学生的校园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选择学艺术的目的又是什么?他们日后的就业和前途真的如大家想象般精彩吗?带着以上种种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艺术生的真实生活。

报考:“烧钱”也艰辛 为考“广美”复读8年

众所周知,一个家庭要培养一名艺术系大学生,成本远比培养一名普通大学生要高。网络上,一位妈妈给自己今年参加某城市学院艺术系招考的孩子列了张账单,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古筝,学了近十年,也考过了古筝十级:高中之前,请老师每年2万元至3万元;高中后准备艺考,请知名学校的老师,每节课至少500元至600元,一年约7万元至8万元;考前集训半年是10万元;古筝7000元至8000元一架,从小到大买了4架,总共近3万元。此外,还有奔赴各校艺考的花销,七七八八加起来30余万元。

但这些仅仅是在你能顺利进入艺术类院校的前提下,还有很多孩子年复一年“倒”在了艺考的路上。李秋梅是肇庆市广宁一中当年唯一考上广州美术学院的本校生。回忆起当年自己备考的情景,秋梅依然觉得“不寒而栗”,“学校当时有7个班的美术生,每个班有50人,阵容非常庞大,但能考上心目中院校的学生并不多,最终回去复读的人却很多,现在高中已经发展到11个美术班了。竞争非常大,大家都是‘背水一战’。”

以前广州的小洲村是美术画班的集中地,秋梅记得,几年前南亭村的画班大概只有一两家,现在几乎大街小巷都隐藏着大大小小的画班,画班的学费并不便宜,尤其是“协议班”一个月高达1.5万元。画班的学生每天6点开始画画,中途除了吃饭就是画画,晚上甚至画到半夜3点才能回宿舍休息。“我记得,当时有5个茂名的男生都复读了5年了,后来我上了大学,他们又回去继续复读了3年,到最后仅有一名考上广美。”秋梅透露。

学艺:收获的是“磨练” 伤筋动骨家常便饭

在艺术学校的学习,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收获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磨练”。

吕佳自小学习舞蹈,14岁那年,她在军艺老师的启蒙下,在民间舞和古典舞中选择了古典舞参加艺考。在考完基本软度,技巧(跳、翻、转)和个人舞蹈后,最终考入了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练舞蹈的学生身体骨骼都会有些劳损,膝盖积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女性生理期也照常练各种高难度技巧。”很多已经毕业的舞蹈生,脚、膝盖、腰在高强度受力下经常受伤,这是练习舞蹈的孩子都会有的问题,“但是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些伤痛不会阻碍我们的舞蹈之路。”吕佳说。这些还不是最难受的,对于发育期的女孩子来说,为了塑身,长期节食才是最受罪的。

李颖进入粤剧学校学习时只有12岁,此前从未接触过粤剧。“仅仅是一次机缘,我陪朋友一起去粤剧学校发现很有趣,便选择了这行。”原本家里人是不太赞同李颖学粤剧的,毕竟她是家中独女,学习戏曲的辛苦不言而喻,“但老师们说我条件挺好,我在粤剧学校待了4年,毕业前又去广东粤剧院实习了1年。”学习粤剧的生活简单、有序,但也十分枯燥——每天早上6点开始早练,接着就开始上课。有时候一天都是专业课,晚上要自修到9点,“大家一起练功,除了学形体还要练唱腔,周围也有因为自身条件不好而退学的学生,有的是嗓子不行,有的是骨头太硬,他们练起来更加辛苦。”

“即使还没有毕业,竞争压力已经显而易见。在学校,我们是分A、B组学戏的,有些演出机会大家会一起竞争,最多的时候会三四个人竞争一个角色。”李颖说,她属于比较幸运的,毕业后进入了广东粤剧院,“周围有不少同学已经转行了,做房产、卖汽车……什么都有,完全放弃了专业,因为每个团都有规定名额,当时全班30多人一起考粤剧院,最后录取的也只有一两个。”

创业:“不务正业”非坏事 跨界尝试寻找机会

虽然很多艺术生从小对自己学的专业已经产生兴趣,但能够坚持下来当成事业的却很少。李秋梅通过坚持不懈终于修成了正果。她学的是服装艺术设计,“设计类的学生大一都在接受‘头脑风暴’,让我们更放胆去想象、仔细观察,第二学期起就要开始投入毕业设计了。一旦毕业设计完了,大家就开始找工作,或考虑考研、出国、自主创业等问题。”秋梅毕业后并没有到公司上班,而是选择了创业。“升大学的那年暑假我在高中当了两个月的美术老师,大一暑假去了旅行社当了两个月的导游,大二暑假到服装公司当过设计师助理,大三到大四还和同学在广大开了一家服装店,那也算是自己第一次创业了。”显然,这些行当跨度都极大,看上去甚至有些“不务正业”,但秋梅却极为“感激”这几段难得的经历。

大一第二学期开始至大四,秋梅都在行政楼学生处担任学生助理,期间她遇到一位敢于“放手”让她负责很多重要事情的老师,比如学生贷款还贷问题、学校大型单考联考、美术展布展拍卖等,“这些工作锻炼了我的胆量及应急处理能力。为我今天开工作室自主创业打下了基础。”

在秋梅看来,每个学设计的学生都有一个品牌梦,但她最开始的产品并不是服装,而是香皂花。她的目的是“先积累一些品牌运营经验和资金,让大家知道我们的手工品牌,接下来工作室装修好之后,再考虑增加布艺饰品、包包和棉麻类服装等。”她还透露,她和几个小伙伴创办的“迷鹿工作室”暂时在微信上销售产品。“不想问父母要钱,只能从低成本开始打响品牌,我们是有美术基础的,接下来需要加入摄影技术和平面设计等专业的伙伴。”在她看来,毕业生有品牌意识和创业热情是好事,但需要慢慢完善,“年轻就应该多去折腾,干嘛这么快就安定下来?想要得到一些东西,你不多掉几层皮能行吗?”

所以,她建议,年轻的艺术生们可以多做尝试,不要浪费时间在纠结“是否要坚持专业方向”,而没有得到进步和提升,“那些没毕业的艺术生们,真的不能太懒散,多把通宵看电影的时间花在参加实践的机会上,择业就不会太迷惘了。”

就业:“对口”难度大 毕业“转行”并不少见

1994年出生的深圳女生丽莎现在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品牌广告设计专业,今年9月将升大四。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她面临着工作实习、考研深造的选择。但她和其他大学生又有些不同,因为她在这样的选择面前没有彷徨和焦虑,她说:“我没有去实习,因为我以后不做设计。”

她坦言,自己已经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并且正在准备11月的小学初中教师招聘考试。“学设计是爱好,但搞设计真的很累,特别是广告设计。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作为女生,我希望以后可以家庭、工作都能兼顾。出去做一名设计师,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经常熬夜。”她这样解释自己“转行”的原因。

其实在丽莎周围,选择从事和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并不太多,“班上32人,考研的就有七八个。除非是到了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在一般的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工资都不高,一般4000元左右。而且中国现有的设计氛围是以客户为主,很多时是在‘套模板’,没有自己创作的余地。”丽莎坦言,现在就业形势严峻,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担负着很大的压力。

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学生,丽莎讲出了她的看法:“在选择艺术这条路或者选专业的时候,要考虑清楚,自己有没有那种决心,有没有很强烈的冲劲。要出好作品,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你要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恒心。如果没有,在设计这个行业里面是出不了头的。”对于那些以学习设计作为考大学的捷径的同学,丽莎说:“早点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有关设计也好,无关设计也罢,至少要为自己考虑条出路。”

学习美术史的大海从大一进来就开始纠结要不要考研,大学期间他偶然接触了新闻行业,开始到新闻单位实习,虽然每天早出晚归,还常常通宵写稿,但他依然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一行。对于未来,他更多的是一种迷茫——究竟该不该坚持自己的美术专业?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