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 唐弢《琐忆》内页
1936年,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从伦敦苏富比购买一批朴次茅斯家族所藏"牛顿书稿"。这批第一次"曝光"的"秘密文件",总计超过150多万字,记载着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关于炼金术的、"从未为人所知"的研究成果。
随后十年,凯恩斯用尽全力搜集牛顿全部手写书稿,直至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临终前,凯恩斯再次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他将收集到的手稿全部赠给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而这批秘密书稿,在历史上,被简称为"凯恩斯集本"。
这批书稿,不仅开启了西方科学研究的新路,也随之让西方艺术品收藏史中,再次增添令人不能忽视的领域:重要名家手写书稿收藏。
时光如梭,在电脑写作日益普及的今天,这样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今天的中国。
近日,歌德拍卖公司发布消息称,在31日举槌的"小雅观心--赵庆伟藏名家文稿墨迹专场"中,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家书稿的手写原稿将首次以"无底价"的方式走上拍场。
据记者在北京歌德精品展现场了解,该专场将呈现收藏家赵庆伟多年收藏的近60件名家手稿,不仅包括20世纪文学大师丁玲、孙犁、季羡林、王朝闻等文学艺术大师的原作,也将推出包括王蒙、张抗抗、蒋子龙、梁晓声等当代著名文学家具有重大影响的小说散文手书原稿。此外,还将特别推出包括侯宝林、于是之、陶钝、秦怡等当代著名戏剧戏曲家手书原稿等专题。
其中,多次出版且具有较高声誉的莫言短篇小说《苍蝇门牙》手书原稿、王朔曾经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海马歌舞厅》的原著小说手书原稿也将走上拍场。
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刊载于高中语文课本的唐弢先生散文代表作《琐忆》手书原稿也将亮相,并将呈现"收藏"中的"青春时光"。
唐弢 书稿 琐忆
唐弢 书稿 琐忆
手书原稿呈现"收藏本身的最初力量"
1986年,莫言在《解放军文艺创刊35周年纪念特刊》上,发表了名为《苍蝇·门牙》的短篇小说。而此篇文章,与他同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系列"一起,构成了其创作的第一座巅峰。同样也是在那一年,莫言与导演张艺谋合作,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将"红高粱"搬上荧屏。
15年以后的2000年,当上海文艺出版社希望编辑出版"莫言精短小说系列"之时,莫言经过综合考虑将三本书名分别为:《老枪·宝刀》、《初恋·神嫖》以及《苍蝇·门牙》。而这,也足以说明《苍蝇·门牙》这一短篇小说,在其30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在歌德拍卖精品展现场,记者亲眼看到了这幅手稿的现状。
泛黄的纸页之上,呈现的是作者创作时的心绪,带着编辑批注的、删删改改的字里行间,诉说着书稿编辑与作者的原始共鸣。这份由莫言亲自工整誊写在"解放军文艺社"稿纸上的《苍蝇·门牙》手稿,字里行间默默展现着创作中的秘密,作品的真实改动痕迹和编辑的谨慎与斟酌,记述着将近30年前的文学时光。
无独有偶,在查阅莫言《苍蝇·门牙》手稿时,记者还在陈列着20世纪文学大师丁玲、魏巍、季羡林、王朝闻以及王蒙、张抗抗、蒋子龙、梁晓声等作品的精品展展柜中,发现了由王朔手写的书稿《一种感觉》。
据了解,这份手稿是1993年播出的电视剧《海马歌舞厅》中的重要一篇。有意思的是,此手稿原件曾划掉《一种感觉》改为《舞罢曲终》,但出版物又回复原名称《一种感觉》。似乎纪录着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变化,以及在出版之前与编辑的紧密互动。
1993年,借着《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的红极一时,由王朔领头,冯小刚、苏雷、莫言、苏童、史铁生等年青作家每人创作一集,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了一部新剧《海马歌舞厅》。而歌德拍卖此次呈现的手写书稿《一种感觉》就是王朔为这部剧写的两篇中的一篇。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可以说,作为《海马歌舞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份记录当时杂志工作流程的手书原稿及发稿单的首次出现,其实也让最初版本的短篇小说得以用"未删节版"的形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成为当时文坛与影坛的缩影。
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市场研究专家龚继遂表示:"书稿为近代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原始文艺生态,既有灌木又有荆棘,是完备的整体生态。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书稿原始信息的披露,让原始的、鲜活的时代就呈现在我们眼前,重现了原始的历史,这就是手稿的意义。"
"这些手稿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名家大家作品,其实际上补充了大历史的细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心峰表示:"在历史研究中,宏观叙事不可缺少,但宏观叙事需要更具细节的微观史学补充和校正,更真实的反应历史,这些东西就负载了历史的信息。与此同时,其也传承着文脉,体现文化、艺术、大家名家的文心,是他们艺术、才华的最真实呈现。"
也正是因为如此,让人不免想起在2012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中,莫言曾经说过的话:"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而这些20世纪文学作家原始手写书稿首次在歌德拍卖的出现,似乎也正是那些精彩的故事的继续。
唐弢出版物 高中语文课本
高中语文课本手稿"再现"旧日青春时光
如果必须用一个比喻形容"著作手稿",那么,在收藏领域,其应该被称为"最有温度的收藏"。在特定的印刷文字之下,手写书稿作为原生态的文本样式,不仅呈现创作者最初的心路历程,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信息,也能带给观者关于自身旧日时光的回忆。其中,最为动人的部分,莫过于语文课本里"收藏"的青春时光。
在此次小雅观心--赵庆伟藏名家文稿墨迹专场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唐弢先生在1961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而写的《琐忆》手写书稿。
据了解,从20世纪80年代初直至今日,这篇文章多年来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作为传统课文,影响极大。很多80后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是在当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当中,而第一次知道唐弢先生,也是通过这篇文章。因此,这篇手稿的出现也成为很多80后的集体回忆。
翻开唐弢先生《琐忆》的手稿时就能发现,当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记忆,就在其中。而关于课堂、板书、以及老师、重点的回忆,莫名的"复活"。在已经逐渐"忘却"的记忆里,语文书中的铅字与唐弢先生手写的字体开始逐渐重合,在整齐的字里行间,不仅有对于已经逐渐忘却的、往日课堂的点滴,还有对记忆里青春时光的无限怀念。
当万般回忆涌上心头,五味杂陈,收藏本身的无尽魅力也随之尽显。
从收藏角度而言,虽然在进入电脑写作以后,手写书稿的收藏价值便开始逐渐体现。但就收藏最本真的内涵而言,手稿原稿中,呈现的不仅是作家创作历程的见证,更是收藏者本身,人与物,人与时代,人与记忆的共鸣。
其实,在国际收藏市场中,"书稿学"一直都是最受尊敬的文学艺术研究部分。虽然价格不高,但以手稿记录时代、追忆时代的研究和做法,却为文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可能。因此,收藏界对于手稿的关注,不仅是对现当代文化的怀恋与敬重,也是对"收藏"本身文化意义的回归。正因如此,此次歌德拍卖的20世纪名家手书原稿的持续效应正受到学界关注。而就手稿的文物价值而言,稀缺的名家手稿已是珍贵文献中的重要文本类型,并有可能成为传世的新善本。
可以设想,随着移动多媒体的普及,再过十几年,也许手稿就成为一种稀有的品种,那么,一个手写的时代可能就将逐渐结束。到那时,这种记载着文化与作者个人生命体验的手稿,就显得更为珍贵。因此,文化收藏史研究专家孙炜说:"收藏界对作家手书原稿产生兴趣,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收藏本身的最初力量,可能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