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在去年年底便与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V&A)历经两年谈判后的今年6月17日,在国家总理李克强访英期间的见证下,就共同创办中国首个大型设计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在这次“创意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发布会”活动上,国际著名建筑师、本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者桢文彦先生,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及艾伯特博物馆(V&A)馆长马丁·罗特先生,副馆长提姆·里夫先生,北京观复博物馆创始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先生等将出席活动。作为主题演讲嘉宾,马未都分享了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经验和理念。
春秋战国后,我们不再产生新思想
在这次“创意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发布会”活动上,马未都首先从大的中国思想文化层面出发,认为中国人的思想在两千年前至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并从那时开始一直至儒家思想确立了被独尊的地位后,我们不再产生新思想。这也是之所以我们现在人在解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文化现象时会感觉比较容易、而解释两千五百年以前的文化现象时却非常困难的原因。“比如,我们现在对西周以前任何时期的一个文化现象的解释都不能达到统一,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办法用文字记录下我们完整的思想。当我们的诸子百家形成以后,我们的思想也逐渐形成,无论是儒家的思想还是老庄的思想,他们都可以充当我们今天思想行为的一个指南”,马未都说。
在中国进入汉代,中国人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一个完整的格局以后,马未都认为,中国的大学者们的成就无非是对先贤思想著作的一个解释,比如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都是对儒家学说做出的解释。
并透过这一大历史观,提出了我们在一个不再产生新的思想的时代,中国人所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人,我们将怎样思考。马未都认为,我们从思想到手艺之间,存在着一个东西,叫做设计,它反映了我们特定年代的精神与观念,这也是马未都与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提出来做这么一个设计博物馆的原因所在。
文明的坐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容器的革命
马未都认为,我们是一个农耕民族,自古以来就很注重自己的手艺,因为有了手艺使得我们的生活过得很滋润,使我们的生活过得非常的充实。但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衣食足行,我们更多地要满足于精神上的需求。
在提到当今我们为什么要看博物馆时,马未都说:“因为它确立了一个文明的坐标。而文明的坐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容器的革命,我们的建筑就是一个‘容器’,不仅容纳了我们的艺术,还容纳了我们的思想。当‘容器’一步步进行革命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知道我们人类文明的积累。我们可以把‘容器’想得更宽泛一点,当纸张出现的时候,纸张是文字的一个容器。我们人类文明为何到纸张出现后发生了飞跃,是因为它的容量太大了。我们过去老是说‘汗牛充栋、学富五车’,说得都是竹简,而竹简也是一种‘容器’。那么我们今天出现U盘,可以把大量的内容放在里头的时候,我们这个‘容器’的容量是呈几何级的增长的。所以,当我们今天科技化、信息化革命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一次飞跃。”
在我们不断追逐人类文明中的一次次飞跃时,马未都认为我们一定要想在前面,如果我们不想在前面,就会被历史淘汰!而我们想在前面的方法之一就是关注已经过去的历史,对它做一个总结。我们应当把过去所有文明坐标的证物即文物摆在大家面前:从仰韶文明的彩陶、红山文化的玉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唐代的金银器、宋代的陶瓷,一直到元明清不胜枚举的各种工艺品……马未都说:“实际上,这些都是从思想到手艺的一个诠释,我们今天非常庆幸我们有非常多的历朝历代的文物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透过他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的进程,这些进程不断的提示着我们的一次次的革命,每一次革命都会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变。我们今天在享受了科技之利的时候,也应该想想我们祖先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的古代文明使中国人的幸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多的是停留在精神层面。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就是百年来我们如此深刻的批判自己的文化,但是一百多年来,我们这种绞杀式的批判没有为自己找出新路,所以我们又从新回过头去捡起自己丢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博物馆发生的。”
在法律的框架之下,深圳应当把“山寨”这个词发扬光大
在谈及深圳本身时,马未都就深圳“设计之都”的共时称呼“山寨之都”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我们应当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人类所有的文明都是通过‘山寨’继承的,文明不是永远的在创新。创新只是在‘山寨’路上的某一次分岔,我们主要的文明都是在依靠着不停的‘山寨’而发展,我们的思想也是这样。所以,‘山寨’不一定是不好,我希望深圳能够把‘山寨’这个词发扬光大。但是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在法律的框架之下。
每一个购票参观的人都是博物馆的赞助者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作为一家私立博物馆或许不会免费对外开放,马未都说:“我们或许存在着一个误解,就是我们的博物馆,越免费就越能够起到宣传文化的作用,在实际的操作中未必是这个样子。”
马未都就此举了全世界几家不收费的大博物馆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大英博物馆,不收费是因为250年前汉斯·斯隆将自己的藏品捐献给国家的时候与之有一个约定,其中之一便是免费对外,250年来,大英博物馆坚守这个契约,但是里头经常会有四五个展览是收费的;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免费也是因为当年的史密森本人的缘故,他是英国人,他跟美国政府达成的协议同样是免费对外……并认为“如果我们有这种观点,认为我们的博物馆文化是需要免费才能推广教育的话,那么,首先这个态度不很端正。”因为,“在今天的商品社会,就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也是一种‘商品’,肩负很重的职责,如果我们希望博物馆有一个十分优良的环境,收费可能是最为好的办法。那么,它有没有免费日呢?他能不能给特别喜欢的让您提供一种可能呢?是可以的,比如卢浮宫,每个月有一天是免费日,如果你觉得囊中羞涩,不愿意花这个钱,那么你等那一天再来,理论上是没有钱的人都有时间。我本身是做民办博物馆的,我们一直坚守收费的原则,其实国家文物局跟我们谈过,问我需要多少钱能够免费开放,我跟他们说,我不需要你的钱,我要收费,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购票参观的人都是本馆的赞助者!你必须要对文化有所敬意,尽管钱是一个非常俗的东西,但是,当你把钱投向文化的时候,你会变得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