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楼兰干尸泄露多种信息

来源:王宇 2011-03-31

观众在观看“小河女尸”

 

自3月15日开始,《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图录》已在深圳博物馆新馆展出。这是新疆文物首次来深展出,展览将持续4个月。

 

一个多星期以来,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最让市民感到新奇的是“楼兰美女”古尸、小河女尸、且末男尸这三件古老的人体标本。他们和史前时代人类的距离最近,来自中国古老的、广袤的西域,而且在人种上与中原的汉族迥异。

 

三具古尸携带的信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侯世新告诉记者,在数千年历史文献之中,新疆都被称作“西域”,在清朝时期才取名为“新疆”。“楼兰美女”的古尸年龄在40-45岁之间,1981年采集于楼兰古城附近,距今约3800年,古尸身长1.52米(生前身高1.56米),重10.7千克,O型血。皮肤光滑富有弹性,面目清秀,鼻梁尖高,眼睛深凹,睫毛细长,下巴尖翘,因为数千年时间的积淀,她的皮肤逐渐演变为红褐色。

 

小河女尸年龄约40岁左右,距今约3500年左右,2003年出土于若羌县小河墓地,身长150厘米,头发为浓密的亚麻色,自然中分,眼睛微闭,嘴角微泯,神态较安详。

 

且末男尸距今约2800年,1985年出土于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年龄约50岁左右,身长1.76米,古欧罗巴人种。干尸头发保存良好,呈棕色。眼眉、胡须比较发达。仰身曲肢,双手置于胸前,左手中指套一长牛皮圈。眼睛、鼻梁以及两侧面颊、额侧都用黄色颜料绘以纹饰。

 

侯世新说,古代新疆处于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接触地带,这两大人种不断交融,形成了新疆古代居民种族的有趣现象。例如“楼兰美女”和“小河女尸”是古欧罗巴人种,而“且末男尸”经过科学测定,则是古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血儿,三人所居地址并不遥远。

 

史前时代手工业发达

 

侯世新介绍,古中原地区的纺织业十分发达,但由于气候和埋藏环境的原因,都已腐烂,十分完整的史前时代纺织品更很难寻觅。经碳14检测,再加上树轮校正,专家们确认小河遗址出土的很多干尸,他们身上的穿戴正是距今3500年前那个时期的遗物。因为地处大漠,十分干燥,那些穿戴保留至今。例如这件女人穿的“毛织腰衣”,平纹编织,下缘有一周饰穗,整体就是一件短裙式,仔细观察,经线为白色,纬线为红、黄两色,均为合股毛线,腰衣中部一周用一根毛线缀连7枚圆形铜饰。编织得细密、熨帖、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小河墓地出土的帽子很有特色,制作材料基本以羊毛为主,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比较发达的畜牧业。例如这件“毡帽”,白色毛毡缝制而成,表面缝缀有7道棕色毛绳,毛绳上缝有伶鼬皮作装饰,帽左侧插有两根羽毛,帽檐下两侧各穿缝一根加捻的粗毛绳。展品中还有几件“草编篓”,今天看来也是相当不错的工艺品,例如这件篓子,口大底小,口沿处有褐色毛绳作为提绳,篓口部蒙有棕褐色毛毡,以数道毛绳缠绕捆绑,内盛食物已干结,篓身以双色草根编织出几何形图案。这些编织品表明,当时的手工艺已非常发达。

 

人种融合此弱彼盛

 

侯世新说,1979年之后,在新疆共考古发掘了186具干尸,这次来展的3具干尸,是其中的代表者。我们对这些干尸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同时,也结合300多个墓地进行了考证,证实了多人种的迁徙和流动,证实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

 

从这186具古尸的分布地域可看出:蒙古利亚人种、东方人种是从哈密逐步向西延伸的,而西方人种从伊犁河谷逐步地向塔里木周围、向更远的东部地区渗透。从哈密地区史前的“焉不拉克墓地”所做的考古调查中,人类学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墓地分为早晚两个时期,在早期,欧罗巴人种的特征成分比较多一点,蒙古人种因素稍微弱一些;到了晚期,欧罗巴人种数量要少一些,蒙古人种数量要增多了很多。从民族分布来讲,时间越早,可能欧罗巴人种,也即白种人占的成份稍微多一些,越往后蒙古人种,也即黄种人占的成分逐渐增多。

 

 

 


【编辑:成小卫】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