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精神崩溃的人能否做出感人至深的作品?梵高或许知道其中深浅。
意识流文学的先驱、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天底下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人之手。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艺术领域的确表现出极大的天赋,有些甚至成为后世景仰的名家。
就艺术创作而言,真的是不疯魔不成活吗?
精神问题困扰艺术家
许多人相信,艺术家都是发了疯的天才,他们耽于幻想,被神秘力量驱使,心猿意马,行踪不定。这甚至让我们认定,艺术家和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于无形中影响了艺术品的衡量标准——一件作品若出自有精神病的画家之手,身价总要额外高出几分。艺术家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个“道理”——蓬乱夸张的发型加上荒诞鬼马的言语,似乎比绘画经验更有说服力。
但日前伦敦某艺术节上一首失败的协奏曲似乎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19世纪的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有一首不太著名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这首曲子时,舒曼正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他希望将此曲献给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西姆,但后者并未倾心,认为它是舒曼“头脑发热的产物,根本不值一提”。几十年后,这首石沉大海的曲子被约阿西姆的侄女发现(也有消息说她是在柏林国家图书馆发现的)。感动之余,她决心将它公之于众。
上个月在伦敦开幕的“转变思想艺术节”上,这首曲子成了艺术探索与精神健康跨学科讨论单元的热门话题。与会者认为,这首曲子能登上纽约林肯中心或柏林爱乐乐团音乐大厅的舞台,如今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摩尔多瓦小提琴演奏家科帕奇斯卡娅(Patricia Kopatchinskaja)和英国启蒙时代乐团为了使曲子更感人、动听,可谓用尽浑身解数,但收效甚微。事实是,这首曲子本身就不漂亮,存在很多创作漏洞。
一个精神频临崩溃的人能否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梵高或许知道深浅。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他坦承自己严重抑郁,“对自己的状况非常失望,我没法做想做的事,现在的情形就像一个茫然无助者孤苦无奈地躺在暗黑的井口”。很难想象,一个面对如此强烈的脆弱与孤独的人能随心所欲地创造杰作。
创作需要艺术家高度专注、忘情投入,然而长期的压力和折磨人的贫穷只会消磨人的精神。写完那首小提琴协奏曲后,不堪重压的舒曼跳河自杀,却并未丧命。两年后,他在救济院撒手西去。
艺术能缓解精神痛苦
在“转变思想艺术节”的讨论现场,很多学者表示,经常接触绘画、诗歌、戏剧或音乐是不错的滋养,对人的心情、头脑活络程度帮助匪浅。英国喜剧演员杰克·卢克认为,当一个人的精神出了状况,去放松自我是非常有必要的。将有精神问题的人放在艺术的包围中,其头脑中那条“抑郁的黑狗”会自然而然地停止嚣张。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30年,心理疾病将超过癌症、中风和心脏病,成为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发现、缓解甚至治愈心理疾病,已变得刻不容缓。
研究发现,很多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有兄弟姐妹,更容易患自闭症、厌食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换句话说,精神疾病和创造力没有直接关系,但从事创意工作者似乎更容易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他们对模棱两可的东西接受度极高,对新鲜事物保持着过度的率真和好奇。“转变思想艺术节”的与会者指出,这些特质对创作小说极为有利。
演奏《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之后,英国启蒙时代乐团演奏了舒曼的经典曲目《第三交响曲:莱茵》,它旋律明快,气势磅礴,非常动人。《莱茵》创作于1850年,当时舒曼刚刚与妻子、女钢琴家克拉拉在莱茵河畔度过一段幸福宁静的时光。这也说明,与所有人一样,艺术家在轻松宁静的氛围中能收获更好的工作状态。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编译/张宝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