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力大型回顾展“从现实到极端现实”在合美术馆开幕 - 99艺术网 -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99快讯|张大力大型回顾展“从现实到极端现实”在合美术馆开幕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赵成帅 2015-09-18


开幕现场



张大力之路研讨会



张大力在展览现场
 
9月18日,艺术家张大力大型回顾展“从现实到极端现实”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鲁虹策划,系统呈现了张大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创作的300多件作品,梳理了他在各个时期的创作实践和思考。
 
张大力,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以街头涂鸦的作品“对话”而闻名,是最早关注现实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之一。张大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我的生活和创作经验来说,我主要关注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跟我们有极大关系的东西。我的个人角度并非多么特殊,我和大家一样都在同一个现实中,但是有些东西可能被忽视了,我的创作只是从我的角度把问题抛出来,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的成长过程其实没有什么特殊性,但这涉及到艺术家的责任。我不反对艺术家靠幻想或是间接材料来创作,但这种虚拟经验并不能带来很大的冲击力。现在我觉得艺术家已经无力去批判现实了,所以我的作品干脆叫‘极端现实’,因为社会变得很极端,已经没有办法用一种常态化的语言去表达。‘从现实到极端现实’,这个题目差不多概括了我创作和思考的整个过程。”



策展人鲁虹接受99艺术网采访
 
此次大型回顾展得以在合美术馆举办,鲁虹认为:“首先因为张大力有意识的保留了各个时期创作的作品和资料,非常系统和全面,这对于学术研究展来说极为重要;另一个方面是虽然张大力的创作常常使用不同的媒介,涉及的主题也多有不同,但其实有着严格的内在逻辑,那就是关注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并自觉地对一些异化的现象表达人文学者的批判立场。他的作品无不来自他对中国现实生活的执着关注,因此他堪称是真正具有艺术史意义与当下意义的观念艺术家。”
 


张大力早期水墨作品(80年代末创作)
 
本次回顾展共分8个单元,涵盖了张大力70年代学习绘画起,最早的素描、水彩,到80年代关于形式的探讨,再到后来放弃了形式,总共38年的创作历程。张大力说:“好在过去我不是一个特别市场的艺术家,从70年代开始的大部分重要作品都在我手里。”第一单元为张大力从1977年至1987年创作的早期作品,其中包括速写、素描、水彩、水粉、油画;第二单元为张大力从1986年至1995年创作的作品,主要是纸上油彩、水墨;第三单元主要包括《对话与拆》《一百个中国人》(1995年至2010年)《种族》三个系列作品;第四单元主要是《AK-47》《Slogan》《人与兽》(2000年至2007年)三个系列作品;第五单元展出的主要是《第二历史》《视觉机器》(2005年至2010年)这两个系列的作品;第六单元主要是《风马旗》《世界的影子》(2008年至2014年)这两个系列的作品;第七单元主要是其近年来创作的《广场》系列作品;第八单元是关于张大力创作实践和个人经历的录像、纪录片。



学者巫鸿,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策展人鲁虹



学术研讨会嘉宾(部分)
 
展览开幕当天举办的展览学术研讨会,还邀请到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Wu Hung)、荷兰海牙雕塑美术馆馆长杰伊(Jan Teeuwisse)、荷兰海牙雕塑美术馆董事柯斯(Cees Hendrikse)、荷兰著名收藏家亨克(Henk de Heus)丹佛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汤姆(Tom Whitten)、伦敦都德基金会及上海摄影博览会创办人菲利普(Philip Dodd)、大都会美术馆摄影部主任米娅(Mia Finaman)、卡内基美术馆摄影部主任丹·雷尔斯(Dan Leers)、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会长黄雅君(Adeline Ooi)以及徐钢、王璜生、王端廷、殷双喜、郭晓彦、俞可、牟森、刘淳、黄丽诗、杨小彦、傅中望、冀少锋、魏光庆、杜曦云等艺术界人士。



《对话与拆》系列
 
对于张大力90年代以来从意大利回北京创作的街头涂鸦,批评界给予了重点关注。巫鸿认为:“张大力是一个研究性的艺术家,特别是1995年从意大利回来以后,他的每一个项目都用了很长的时间摸索、发掘,研究,有时候我觉得他就像一个考古学家,或者像一个研究者,做档案的,谁是艺术家、谁是学者、谁是研究者,在张大力身上有点错位的感觉,这是很难得的,他的艺术不是一下子成功不成功,而是要发掘找到一个问题,研究大力往往不是看最后挂在墙上的作品,而是要研究他怎么一步一步过来的。比如最开始的《对话》与《拆》系列,从博罗那怎么就到了中国,到中国之后怎么变成在墙上挖洞,这本身的过程就是一个作品,到《第二历史》就更是如此了。

 
《人与兽》系列
 
其二,关于‘从现实到极端现实’,现实主义是理解中国当代艺术非常重要的事情,以往谈现实主义是作为一种风格、作为一种表现的问题。但是以张大力为代表的创作路子,在90年代以来虽然还是要和现实产生关系,但并不是完全情绪化的表现和再现,它实际上是要插入现实,像《拆》和《对话》系列,他把涂鸦拿过来,把艺术本身变成了现实的一部分,甚至就像动手术一样,对现实进行解剖,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进入了现实,包括他后来的《一百个中国人》一系列作品,动手术有时候是很残酷的互动,但是这里面产生了一种让人反思的理想。”



《第二历史》系列



展览现场
 
另外一个引起公共讨论的系列作品是《第二历史》。批评家杨小彦谈到:“此前曾在王璜生馆长的支持下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张大力的《第二历史》系列作品,《第二历史》在中国国家美术馆的正式展出不仅仅是展览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标志。我认为张大力的作品——不仅是《第二历史》,充分印证了在中国重要的不是表达或者是表现现实,而是插入现实,张大力不用相机,但是当他把这些照片放到一起的时候就提醒我们有一个修改历史的机制一直存在,这个现实本身可能比我们的表达、表现、绘画、拍照更加重要,这个意义超过单纯的艺术概念。”



张大力与老同学在展览现场
 
张大力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1987年到1989年成为圆明园最早的盲流艺术家,吴文光在1988年6月至1989年10月拍摄的《流浪北京》里面包括了张慈、高波、张大力、张夏平、牟森。作为张大力的“患难之交”,牟森在展览现场回忆道:“大力从意大利回到北京,在北京喷的第一个涂鸦头像,是在德胜门的立交桥,我当时是望风的人。我这几年的一个感受是伟大的作品都是伟大目标的副产品,大力的《第二历史》就是这样,我和大力做过将近九个小时的访谈,我主要是从他创作的动机和过程研究的,我发现能用一句话说清楚他做这件事的目标,即他试图呈现整个国家的图片呈现机制和对外表达的机制,用大力自己的话讲是他试图去寻找种族的密码,这是超越国家意识形态的,如果这是那个伟大目标,《第二历史》以及其他作品就是副产品。”
 


 
《AK-47》系列
 
对于2000年后的创作,张大力说:“我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黑,从《肉皮冻民工》到《一百个中国人》、《种族》这条路走下来,我翻制了,我用肉皮冻给你们看了,但是做的所有的东西还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痛。当时我知道有一个工厂能做这样的尸体,从活生生的人到死了变成一个标本被买来卖去,为什么?人,在我们文化里的坐标是什么?我必须要做这件作品,用真的尸体标本来做,把人做到极致。
 
做完尸体标本,我在艺术上走到了一个终极,但同时也感到很无力,对人很无力,我没有办法改变什么,我很痛。做了那么多作品,我一直想找问题,把这些问题给大家看,事实上一个艺术家只能提出问题,改变不了什么。



《种族》系列

 
《风马旗》系列
 
2009年,我开始停下来思考,我开始走得慢一点,不像过去那样热血沸腾,开始理性地关注人的思想是怎么发展过来的?难道我们就是一些无用的肉体吗?我们生存在这个空间有什么意义?人最终会归于尘土,所有的人都会死亡,但是我们生存着有什么意义?我想抓住人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到今天我开始走向唯心,唯物的东西已经无力去言说。”
 


《世界的影子》系列



《世界的影子》系列
 
这正是张大力新的蓝晒系列作品的开始,他在采访中说:“我开始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终极问题,一个是空的问题。我会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比如我做《世界的影子》,有光就有影子,它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但是基本上我们不在乎它,没有它我们也能活。许多我们生活里很重要的存在现象,大家并不关心,我把它们拿出来。这些所谓的抽象其实只是人脑思考的产物而已,它的终极问题是绝对真理,是道。”张大力在走过“现实”之路后,正在通往新的理想的道路上。
 
据悉,合美术馆还将举办一系列公共活动,配合张大力此次大型回顾展,览将将持续到12月18日。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