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银川当代美术馆“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及“日常的智慧——当代艺术邀请展”同日开幕。
“日常的智慧——当代艺术邀请展”策展人俞可选择了蔡雅玲、郭子、林欣、刘彦瑢、鲁婷婷、童文敏、王苑、王维思、王叶子、魏三三、杨纳、张琳、张姗姗、张移北14位艺术家的作品在美术馆魔幻的空间一起探讨“智慧”——这个既生长于生活,又游离于生活的关键词。
最近的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女性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艺术实践中,从而使当代艺术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后疫情时代,中国女性艺术家以不同的创作方式和敏锐的视觉在自我探寻中形成具有独立品格的文化风景。她们所揭示的精神和感知领域,丰富了人们对生活的认知。
由此展览试图在这个特殊的时间中,在美术馆、艺术家、观众之间进行一次感悟生活、感悟日常的讨论。从精神层面诠释当下充满意味的日常现场。
虚拟化视觉与现实的融合,全球化与地方性知识的交错,造成了众多新型文化景观,形成了一个具有“混合”特质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去用传统的单一媒介和叙事方式来面对今天生活内容的突变,艺术家自身也不得不去探究这样的文化变迁。
基于此,艺术家们走向一种更具流变意识的创作方式,为今天的艺术现场提供了更多差异化的视角和体验,提供一种不同于过去的视野,释放出有别于日常的智慧活动。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分三个部分,建构日常经验与智慧交融的立体场域。
“日常的智慧”采用了一种女性视角,但展览并不企图从性别、身份、权利的维度传统地看待女性和女性的艺术,参展的艺术家只是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实践者。
今天人们所遭遇到的“日常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多元与丰富:科技革新的日新月异,虚拟与现实的不断融合,个体意识与主流价值的断裂冲撞,映射出今天艺术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更迭,还需要促使我们重温感知存在的初衷,以及体验意念带给我们的种种跨越现实的所谓“真实”。
在这些具有“混合”特质的新型文化景观中,女性艺术家或许能以一种更为直接、细腻的感知方式,开放、多维地表达形态,以及特有的情境意向,为观众提供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外延出艺术创作有意义的感染力。在这次展览中,策展人特别关注来自武汉的几位艺术家:她们如何在一种特殊境遇中,用包容与等待,赋予生活最为真切的希望。
“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则将当代艺术的另一个面向呈现给观众。策展人王春辰将借陈天灼、曹雨、李枪、黎薇、李琳琳、毛同强、孟柏伸、武宁亚、张聃9位艺术家近年来重要装置艺术作品共同观察装置艺术在中国今天的状况,并探讨它的各种表现和观念。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界定装置艺术?它具有怎样的独特价值?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装置艺术是否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和语言体系?此次展览便是希望深入探究这些问题。
本案展览着重于观察装置艺术在中国的今天的状况,探讨它的各种表现和观念。作为当代艺术中极具视觉与空间表现的艺术方式,它取材广泛,手法多样,针对对象各异,它们的丰富性和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处处体现出当代的中国艺术家的思考深度和问题意识。
首先,装置艺术是占据空间的艺术,对空间进行无限的改造和借用。
其次,它对世间的材料是无所不用,在现代艺术历史中,艺术的边界被无限地拓宽往往来自材料的使用,如现成品、废弃物、器械等等,不一而足。
第三,装置艺术看似没有定则,但它有充分的自由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它的观念表现力之强有目共睹,它受到当代艺术生态欢迎和需要的程度之高也是大型展览必有装置艺术在场,甚至成为压轴的看点。
装置艺术的视觉性与材料的广泛性对于当代艺术的内涵的丰富和扩展功不可没,现代艺术史上如果没有装置艺术这一项,该是如何的贫瘠;同样,中国的当代艺术史如何不予装置艺术以重墨,又该是多么减弱历史的厚实。
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通过日常消费品构建而成的大型装置“蜈蚣”一探时尚与消费主义的议题;可以通过来自九州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秧苗实时监控传输投射而成“华夏之树”反馈来交流其深刻的文化属性;可以借数百件微型雕塑重组以及一部故事片共组的装置,探究一个“微型世界”的世界观......这一系列11件(组)作品构成的“梦幻之境”定会激发观众去延续和捕捉装置艺术丰富视觉性与材料广泛性的蛛丝马迹,感受作品本身所营造的自由表达艺术思想和观念的场域,再度认识装置艺术的新美学与新视觉。
无论是“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的学术价值及视觉空间体验感,还是“日常的智慧——当代艺术邀请展”的实验性与感染力,都希望引导观众能够打开自我,去感知和体验,于展览中,瞥见过去、现在与未来。
展览将持续至 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