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顺德工农路上的艺术“钉子户”

来源:新快报 作者:陈煜堃 2012-07-27

罗灵

 

罗灵+工作室

 

罗灵小档案

 

年龄:38岁

 

职业:艺术家

 

爱好:听戏、唱曲

 

私房地址:顺德容桂工农路十六号

 

远在天边,法国塞纳河的左岸,那是一个闻名世界的与“文艺”紧密相连的代名词;近在眼前,顺德容桂德胜河的“左岸”,则是一片面临拆迁的废旧工业厂区,但它却因为“罗灵”这个名字而与艺术息息相关。

 

“事实上,这里应该是德胜河的右岸。我之所以偷龙转凤开一个善意的玩笑,就是希望这个破败残喘却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得以保留,并在艺术的介入中焕发新生。”面对从省城驱车而来的新快报记者,艺术家罗灵轻描淡写地道出了自己对这里一见钟情且至今仍不离不弃的缘由。十年如一日,享受着在工业废墟上画画的他,也在艺术圈内得一美名——工农路十六号的守望者。

 

德胜河岸,工业废墟的“文化苦旅”

 

德胜河畔,长约3公里的河堤边上有着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大大小小数十家老厂房,这片曾经写下顺德经济腾飞一页的沿江工业遗址,早已被涂上一个大大的“拆”字。

 

罗灵工作室所在的那幢千疮百孔的六层高厂房就藏匿其中,毫不起眼。“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因为这里的广告设计公司开出了是我原来所在单位三倍有多的月薪,实在经不起诱惑,于是就只身来到顺德容桂闯荡。”他告诉记者,把工作室安在这片工业废墟上,是2004年的事情,至于理由更是再简单不过了——这里所承载的历史浮沉吸引了他手中的画笔。

 

然而,画笔是远赶不上城市化进程速度的,沉寂多年的德胜河畔终于也逃不过面临拆毁的命运。为此,罗灵不仅曾写下长达3万字的请求书递交当地政府建议保留这些老工业厂房并整体规划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还牵头与刘可、张嘉平、陈明生、樊哲、刘庆元、朱晔等艺术家先后组织了《视觉就是经济》、《感官生产》、《正在消失的现场》等多回当代艺术展览,更吸引了来自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一批建筑专业教授、城市规划专家聚首一堂,以“地方性语境与城市再生的文化策略”为题对眼前这片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出谋献策……时隔四年,当时也在现场跟踪报道的记者旧地重游,那次研讨会的会址已不复存在,罗灵和他的工作室也成为了楼里最后的“钉子户”,所幸的是梦想没有完全破灭,罗灵始终坚守的这段“文化苦旅”也换来了容奇食品厂原址上整饬一新的广东德胜创意园在去年6月正式开放使用。

 

十年守望,涂抹画布上的“陋室铭”

 

眼下,在占地面积仅有一万多平米的德胜创意园内,你还能找到罗灵在容桂新开辟的两处艺术“自留地”——东堤艺术吧和德胜陶艺坊。东堤艺术吧,尽管装修还没有完工,但据说已挡不住一些艺术家和当地市民的热情而提前开门迎客了,毕竟这里演绎的是容桂鲜有的全新生活方式,每个月都有定期更新推出的艺术展览……在这里,甚至还能发现它的主人——这位五大三粗的汉子细腻的一面,亲自动手设计制作的一个放置香云纱的别致斗柜。德胜陶艺坊,不仅满足着罗灵自己的创作需要,更是开放给公众也来一试身手,让更多的人们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艺术带来的一份纯净心境。

 

而事实上,目前罗灵的日子并没有安逸下来,藏身那幢破败厂房里的工作室也没有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我在这里画了近十年了,对眼皮底下的每一幢房子都非常熟悉,也很有感情。各式各样的旧墙、窗、船、电杆不仅在作画时能信手拈来,它们的结构、风格和色彩更成为了我画面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哪怕是跳脱于画布之外,这片街区同样也能看成是一个鲜活生动的装置艺术作品。”在五楼工作室外呈环状的“观景”大露台上凭栏而望,罗灵缓缓道来,深情吐露自己与眼皮底下的德胜河岸的不解情结。从层层叠叠的老房到斑驳的砖墙,从不显风浪的河面到锈蚀的船体,在罗灵的画中,我们看到了情感的记忆和历史的肌理,正如他那幅曾在米兰艺术大展上撼动人心夺奖而回的油画《江边老工业区》。

 

工农路十六号,一幢冰冷建筑物,一间百余平米的陋室,刻着罗灵和一众青年艺术家对艺术、对社会的诚挚情感及所表现的责任感。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德胜河岸与艺术的“情事”,或者,在罗灵执笔写下的《工农路十六号》和《废墟守望者》两本书中,你将收获更多。
 

 


【编辑:陈耀杰】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