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郭海平:作为中国人,我感到很自卑

来源:城市画报 作者:王珺 2011-05-03

郭海平近照

 

2009年2月15日,《精神病院的艺术梦旅人》,《城市画报》报道郭海平和他创办的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艺术病房。

 

2008年底,郭海平对《城市画报》记者说:“精神病人艺术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表现出了人真实的精神原形”。3年过去了,艺术病房计划失败,11位曾令他惊呼的病人,一个去世,一个出院,剩下的9个在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在长期药物的作用下,体力和激情大大减退。2010年11月,郭海平在南京一座小岛上创办中国首家精神病人艺术中心,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和过去一样,他仍然觉得在中国,推动精神病人艺术,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而在另一个场域里,黑色疾病与他擦身而过,郭海平说自己正离“心灵真相”越来越近。

 

48岁的郭海平终于实现了3年前的心愿。这两个月,他频繁地穿越长江,去往南京的江心洲岛,那里种植着他用了5年才艰难栽下的种子。这个去年成立在孤岛上的原形艺术中心,是郭海平的新根据地。

 

3年前,在他的艰辛推动下,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艺术病房。那时的郭海平半疯半魔,他谈论着世俗力量对精神病人的否定,那时的计划是成立一家民营的精神艺术疗养院。很快,精神病院里的艺术病房关闭了,一块石头惊起的涟漪很快平静,郭海平的11个精神病朋友依然沉陷在没有希望的病房中。

 

那之后的2年,郭海平和其他几位艺术家—起用一辆面包车改装成了“流动药房”,他们沿途经过了江苏、安徽、山东、天津、河北等多个地区向民间征集防治精神疾病的方案,最终将收集到全部方案展现在北京798艺术双年展上,与此同时他获悉有人愿与他在北京成立民营精神病人艺术疗养院的消息。

 

【相关资讯】

郭海平:中国精神病人艺术创作生态亟待改善

杜布菲、郭海平挖掘艺术疯子:因为病了,所以无畏

郭海平:像信仰一样正视疾病

郭海平:让艺术为我们招魂

专访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创建人郭海平:直面精神的原形

郭海平:我们都是天子

南京中国首个精神病人艺术中心迎来首批“画家”

中国首个精神病人艺术创作基地将在南京开放

【视频】艺术家精神病院搜“梵高”四川病友素描200元成交


 去年10月份,郭海平的辛勤劳动又有了新成果,原形艺术中心终于在南京落成了。他妻子的好友曾丽华,成为艺术中心的无偿赞助人,每年出资30万,维持中心的运作。艺术中心目前的功能仅是邀请有天赋的精神病人来画画,收藏和展览优秀的作品。

 

鱼非鱼,是郭海平最早结识的11位有天赋的精神病人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出院的个例。在得到单位的同意后,鱼非鱼在艺术中心生活满一个月。白天画画,夜晚有专人陪护。但精神病院外的世界远不如他构想的善良。比起医院的药物、铁门和病服,外部世界看不见的制度更难对抗。“无形的屏障,使一只断足的鸟即便出了牢笼也无法起飞。”因为法律限制,郭海平无法同鱼非鱼本人签定任何协议,必须要得到家属的监护。可是家属们已经早早处于草木皆兵的脆弱中。唯一的妹妹愿意陪他住在岛上画画,可是无法持久。无奈之下,只好送他回家画画。

 

在这道社会屏障上,郭海平希望找到突破口。他和社区康复机构合作,为病人家属联谊会提供场地,希望从中发现有绘画天赋的病人。

 

女病人赵林的两幅画都是被她的妈妈送来的。铅笔画画在信纸背面,干净清爽。郭海平看后非常吃惊,“画面和谐完整,一丝不苟,一尘不染”,让他感动。

 

在某机构做勤杂工为生的陈生,看到报纸之后给郭海平打电话,不断感谢。为了让他来中心画画,郭海平和朋友做了2个月的努力,单位和家属才勉强同意陈生请—个月假去原形艺术中心画画。

 

在中心,他画出了被郭海平高度评价的《蚂蚁》。但是同时,郭海平也意识到了他们的变化。没有立足之地的精神病人,在出院之后,激发了被承认的强烈欲望。“出来之后,这种现实的反差,让他们特别焦虑,想法很多,很难静下心来,因为他们缺乏太多的保障和权益。”

 

这几乎成了郭海平最无力的事。他总结了自己五年来在进退中的几次反复,总结出了悲愤的法律、医学、审美教之月等四大障碍。这四大障碍,说的都是整个的人文生态。让精神病人无处可逃,只好关守自己,或者隐姓埋名。郭海平说,“在这个问题上,作为中国人,我感到很自卑。”

 

2年前,在北京筹备民营精神病疗养院时,郭海平的胸口开始剧烈疼痛。在朋友的劝告下他做了检查,检查报告上赫然写着:“临床诊断肺癌”。郭海平的太太崩溃了。民营的精神病疗养院也搁置了下来。但是疾病终归是和一辈子研究“病和药”的郭海平擦身而过。在复查中他彻底康复了。恢复之后的郭海平在文章《疾病的批判》里写:“我们一谈到疾病,态度似乎都是否定,正如我们对越来越多不知病因的疾病进行治疗一样,结果,疾病的意义被忽略了,为此,我们不得不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副作用和越来越多的疾病。”

 

郭海平视这次的风波是和自己身体的一次友好沟通。他放弃了在北京筹备疗养院的计划,回到南京,减少烟草的摄入,开始学会尊重自己的身体感受,也从精神病这种疾病中体会到更多的“心灵真相”

 

如今,孤岛一般的艺术中心走过了半年,相关部门对于中心的态度从支持转为观望。承担了太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郭海平对整个进程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南京的夏天很快便到,那时,葡萄藤又会长满整个孤岛,又是南京人熟知的江心洲葡萄节,但对于艺术中心和郭海平来说,精神病人和国内原生态艺术的夏天,却是遥遥无期的未来。仍在和制度、法律、体系抗衡的郭海平,拒绝了国外杂志的采访,他知道,现在的艺术中心,谈艺术还为时尚早。不过,郭海平还是那个坚持把这件事做到老的人。“他们让我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知道了什么是艺术,过去我们一直一知半解甚至曲解,是他们让我们明白了更多的心灵真相。”

 

 


【编辑:陈春晓】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