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9亿美元:国内博物馆“差”在哪儿 大都会博物馆有什么秘密?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贾理智 2016-02-25

一家博物馆,居然为它所在的城市带来了9亿美元的收入。这一惊人数字背后到底有着怎么样的秘密?

近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公布的一组市场调研数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全球最着名的博物馆之一,2015年大都会博物馆居然为纽约市创造了9.46亿美元的收入,占据了2015年外地游客在纽约总花费54.1亿美元中的一大块。研究还发现,纽约市和州因为游客游览博物馆而获得税款收益达到了9460万美元。

据报道,2015年大都会博物馆共接纳了约630万名参观者,其参观人数创下了该馆40年来访客数量的最高记录——其中74%来自外地。游客们在纽约每人的平均开销为1145美元,平均停留时间为6.7天。并且其中54%的受访者表示大都会博物馆是他们“到访纽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将参观特定展览作为纽约之行主要目的的人们,总共消费了3.41亿美元。

2015年大都会收入的大部分都来自夏天三个的爆棚展览:“中国:镜花水月”(China:ThroughtheLookingGlass)、“皮耶尔·修贺:屋顶花园装置展”(TheRoofGardenCommission:PierreHuyghe)、以及“萨金特:艺术家与朋友的肖像画”(Sargent:PortraitsofArtistsandFriends)。

无独有偶,近日北京市文物局也发布了一组统计数据,在春节期间,北京市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45.9万人次。其中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41.6万人次,国家博物馆接待观众10.8万人次,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接待观众21.6万人次,十三陵接待观众12万人次,圆明园接待观众28.5万人次,八达岭长城博物馆接待观众1.6万人次,首都博物馆接待观众6.3万人次,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接待观众7.4万人次,市文物局属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7.6万人次。

如果单纯就上述这些数据来说,似乎中外博物馆之间也不分伯仲,因为据报道,仅2015年上半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销售额就突破了7亿元,也成了故宫博物院的一个“金饭碗”。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博物馆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之间的实际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那么,这种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博物馆创收,归根结底创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业内人士怎么说。

【他们怎么说】

赵鲁滨(李可染画院文物书画研究室主任):博物馆的展陈水准还需提高

事实上,决定博物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不能简单地以创收的标准来看待。首先国情不一样,目前国内的博物馆、美术馆大多都是免费的,而大都会博物馆则是创收盈利性的博物馆,每年都有不菲的门票收益。其次,观众的来源和消费习惯也不一样,实际上去年大都会博物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中国游客。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国外,痛快地消费一场也在情理之中。再有就是藏品的丰富度和展陈水平,以及工作人员对藏品的研究和理解等都不一样。因此,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不同。

举一个小例子,2007年我在北京故宫参加国际数码研讨会时遇到几位大都会博物馆的专家,与他们进行过深入的沟通。他们的馆藏太好太丰富了,一点都不比我们的差,所以他们很容易寻找到一个角度来策划一次展览。当时他们请我斡旋,希望故宫博物院把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拿到大都会博物馆展览,并且为此做出了各种预案,承担全部的费用。但是故宫拒绝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如此珍贵的画作非常脆弱,一打开就会掉渣,在国内也不能随便展出,更不可能出国了。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为此做了最大的努力,就是为了配合他们的一次展览。他们的这种敬业精神让人感动。

另一个例子就是日本,日本的博物馆有公立的,也有收费的,日本和美国一样,经营得比较好的博物馆还都是那些盈利性的博物馆,比如东京国立博物馆、德岛大冢美术馆,它们的门票也不便宜,甚至还在上涨。比如大冢美术馆,除本国藏品之外,也有丰富的世界级收藏。更可贵的是,作为日本的美术教育基地,它的展陈水准之高,让人惊叹。日本美术专业的学生只要去走一遭,世界美术发展史就会了然于胸,这些恐怕都是中国国内的博物馆所无法企及的。

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是市场化运作和创收的一个主要来源,但是坦率地说,国内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做得并不成功。虽然这几年在努力,但是有些东西都是山寨来的,尤其是抄袭日本的东西多,比如说装在布兜里的小瓷器等。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这样也能慢慢提高自己的质量,但其实思路和视野还可以更开阔一些,比如现在很多民间文化创意团体也为此做了很多事情,像“转转会”举办的一些展览,市场表现非常好。

吴少华(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多一些造血少一些政绩

大都会博物馆是纽约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为纽约创造了9.46亿美元的收入,我个人认为恐怕还不止这些。反观我们的博物馆,以北京为例,除了故宫、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之外,在国人心目中有影响力的恐怕寥寥无几了,尽管北京几乎各行各业都有博物馆,博物馆在数量上可能超越了纽约。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一般而言,国内公立博物馆在体制上归属于文化事业单位,是有编制的,它们往往享受政府的全额拨款,这样的博物馆是没有活力和动力的。实际上,博物馆应该属于文化产业。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事业是需要往里面砸钱的,不求经济效益,只求社会效益;而产业则意味着它自身要具备造血功能。

在我看来,我们的博物馆应该把文化和市场结合起来,做大做活。从数据可见,故宫的观众最多,但是在这些观众之中,又有多少是真的来看展览的?我觉得大多数人还是来看皇宫的,因为国人有浓厚的皇家情结。但就博物馆的功能而言,是要引导观众去看文化,进而形成对民族和历史的认同感。特别是通过现代化的文创开发,迎合市场和观众的精神追求,使博物馆走入千家万户,最终让博物馆自身形成造血功能,而不是成为某些领导的、部门的政绩馆。在这一点上,我们博物馆的管理者真的需要一个理念的转变。

黄启贤(资深艺术品策展人):文创产品缺乏对自身产品和本地历史文化的解构

在我看来,中国的博物馆和国外的博物馆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内容和管理两个层面。就展陈而言,一家有魅力的博物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展陈时有真实的藏品和明确的主题。但很遗憾,国内一些博物馆的不少精品,不是被外调到省里和北京,就是被藏在库中,难以露面,真正在对外展出的都是些“伪(复制)劣(级别不够)产品”。

现在的博物馆策展,虽然比起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绝大多数仍然停留在一个普及化、世俗化的演绎层面,缺乏历史和研究所本该具有的严谨与深度。这样的展览缺乏吸引力,很难让人产生冲动。

再说衍生品,当前国内的博物馆艺术衍生品,除了故宫、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屈指可数的几家还差强人意之外,绝大多数博物馆衍生产品的开发能力都还很弱,不是对本博物馆藏品的简单复制,就是文创产品高度雷同,缺乏对自身产品和本地历史文化的解构,同步产品的研发方面,从设计到产品到销售缺乏一个完整的文创思维,所以这些产品的销售基本上也都很难有很高的效益。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