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经济低靡,冲走了全球好多个艺术门类市场的泡沫。但是印象派在此的表现却相对来说依然稳健。所以本文尝试把印象派作为一个案例,来看看一个成熟的市场板块是如何建立并在半个世纪的沉浮中逐步稳固的。
今年首场“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拍卖2月3日晚在伦敦苏富比开槌。一件印象派大师德加(Edgar Degas)的雕塑《14岁的小芭蕾舞者》,站姿自然优雅,表情若有所思,最终以1,325.7万英镑的高价被一位亚洲私人藏家买走,创下该艺术家雕塑作品之拍卖纪录,给阴霾的市场带来一抹亮色。
(德加 《14岁的小芭蕾舞者》,1326万英镑(1880万美元),伦敦苏富比,2009年2月)
这是德加生前唯一展出过的雕塑(虽然后来在其工作室发现存有约150件雕塑)。德加1879年开始创作它,但直到1881年才完成蜡像。此作品原本要参加1880年的第5届印象派画展,连展览图册上都被编好了,但开幕时蜡像并未及时做好。第二年,德加显然对之十分满意,决定参加第6届印象派画展,这次被编为12号。虽然蜡像最终送达时展览已开始两周,但好歹没错过展出。直到1922年,蜡像终于被铸铜,就是拍场上这件。那件蜡像则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上世纪30年代,此铜雕被纽约玛丽·哈里曼(Marie Harriman)画廊购得,而继承人帕梅拉·丘吉尔·哈里曼(Pamela Churchill Harriman)一直珍藏着它,1988年以后才转手给纽约老牌的以经营印象派作品而闻名的王尔登斯坦画廊(Wildenstein and Co.)。16年后,王尔登斯坦画廊委托伦敦苏富比拍卖此件珍品。
2004年2月3日,英国赫赫有名的艺术慈善家约翰·梅德耶斯基(John Madejski)在拍场上以500万英镑的重金拿下这尊高105厘米(包括底座)的铜雕。整整5年后,《14岁的小芭蕾舞者》在众目睽睽下重登拍场,一举以1,325.7万英镑摘得本场桂冠。苏富比全球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部副主席梅勒妮·克洛(Melanie Clore)评论此结果时说:“这表明印象派的艺术市场依然稳健。珍、精、稀的大师作品,并未明显受到经济下挫的打击。”其实不仅雕塑,德加的舞者题材油画也向来被追捧至极。自从1999年《休息的舞者》在苏富比以2,530万美元打破德加作品拍卖纪录后,2008年11月3日,这件作品不畏金融严寒,又出现在纽约苏富比并取得3,300万美元的佳绩,再次刷新纪录。这都反复证明了艺术经典的魅力似乎可以与经济环境的严酷有所抗衡。尤其是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向来被看作艺术的保险投资,也最能反映艺术市场的基本走向。
1874年,莫奈展出油画《日出·印象》,画作标题被一位保守的记者路易·勒鲁瓦(Louis Leroy)借用作为嘲讽,“印象派”由此得名。印象派是现实主义发展到极致后产生的,始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在70和80年代达到顶峰。它继承了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Gustave Courbet)“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逐步摆脱对宗教题材的依赖,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把自然清新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让金灿灿的阳光洒满画面,一切都散发着欢乐的气息,洋溢着不寻常的新鲜生动。仿若一扇窗,面向清新的田间,愉快的船只,蔚蓝的天空,还有几抹轻云。大自然的五光十色,是如此迷人。”印象派艺评家斯维斯特(Armand Silvestre)说。这种强调在自然光下写生的创作方式以及捕捉色彩与光影的生动瞬间,不能不说是印象派对绘画的革命。以后所有的画家都从这里吸收色彩表现的方法。莫奈(Claude Monet)和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正是流连于光影和色彩变换的典型印象派大师。德加则对古典主义兴趣浓厚,使得他成为印象派里面注重造型和素描的特殊人物。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则介于两者之间。
从1885-1905年,法国又出现了以塞尚(Paul Cézanne)、高更(Paul Gauguin)和梵高(Vincent Van Gogh)为代表的“后印象派”。他们更强调抒发个性,手法更辛辣概括,色调单纯强烈而带装饰性。比如,塞尚追求几何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高更崇尚东方线条和响亮的色彩,梵高则要“感情爆发”,要有“一股不可抑制的力量”。这个派别直接影响了20世纪法国画坛几乎同时出现的两大新思潮:受塞尚之启发,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人引领了打破传统时空概念,注重几何内在结构的立体派;受梵高和高更之影响,马蒂斯(Henri Matisse)等人发展出注重色彩节奏与线条动力的野兽派。可以说,塞尚、高更和梵高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二战后“印象派”在国际市场上的沉浮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印象派作品的价格在震荡中表现出戏剧性的高速增长。二战结束后,全球的热钱拉高了这个板块。一方面,战后重建带来大量的货物运输需求,这使得希腊造船业主成为新兴富豪。另一方面,类似的财富神话在日渐闪耀的好莱坞也同时发生着。而在好莱坞明星和希腊造船业富豪的私人生活中,购买清新恬美的印象派作品成为不可或缺的奢华象征。这个时期,拍卖业也兴盛起来,逐步成为高端艺术品交易的主要途径。
1957年7月,苏富比的第一次印象派拍卖正在伦敦紧张筹备。他们找来JWT广告公司为其做拍前宣传。结果,JWT邀请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前来观摩预展。JWT公司抓住这个新闻点,大肆渲染,甚至说女王特别着迷于那件德加的彩色蜡笔画《受伤的赛马师》并可能考虑要亲自竞买。这完全不是真的,但却赚足了眼球。同年11月,纽约博耐特(Parke-Bernet)拍卖行紧接着推出了另一场印象派拍卖。试想,英国女王刚在伦敦看了预展,美国的权贵们能不去看纽约的同类拍卖吗?于是,洛克菲勒家族(Rockefeller)、福特家族(Ford)、范德比尔特家族(Vanderbilt)、迪伦家族(Dillon)、雷曼家族(Lehman)等等都倾巢出动,整整齐齐出现在开拍现场。印象派拍卖俨然成为社会名流不得不参与的盛典之一,就像去看芭蕾舞剧首演那样令人期待。
整个1957年,印象派绘画的价格连创纪录,市场也变得更为国际化。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莫奈、雷诺阿或塞尚的作品出现在拍卖场上,全世界最富有的那帮人便会为此激烈角逐。
日后,这个板块曾于1965-1971年价格上涨了117\\%,而在1973-1975年间达到第一次高潮。“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价位又下跌54\\%。第二次高潮出现在1982-1990年,价格疯涨602\\%。那时日本进入经济高速繁荣期,热钱涌动的日本人把满腔激情投向了莫奈、梵高等印象派大师。1987年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耗资2,250万英镑在伦敦佳士得成功购得梵高《向日葵》。1990年日本纸业大王斋藤分别以8,250万美元和7,810万美元购得梵高的《加歇医生》和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仅1990年一年,日本人收购世界名画就花了33亿美元。而后,日本经济严重衰退,整个印象派的价格也随之下跌超过60\\%。不过在低谷调整后,价格于2005-2008年又迅速恢复到1989-1990年间的两倍。
这波上扬态势持续到2008年夏天,到达迄今为止的最高点。莫奈作品的成交历程清晰地呈现了这个曲线。2007年6月,他的《云雾中的滑铁卢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中以1,794万英镑成交。接着,他的《睡莲》(1904年作)以1,850万英镑在伦敦苏富比再创新高。2008年6月24日,伦敦佳士得再接再厉,以将近4,092万英镑的天价售出一张莫奈晚年的《睡莲》(1919年作),创下莫奈作品拍卖纪录,其买家是伦敦的国际艺术和管理公司。然而时隔一日,莫奈的风景画《海岸风景》只以766万英镑在伦敦苏富比成交,勉强超过700万英镑的底线估价。从这两幅画的迥然命运,可见市场对作品品质的清晰鉴别。不怕价高,就怕不值。后来的几个月,处于最高点的印象派并未逃脱金融危机的波及,拍卖会上成交的莫奈作品基本没有达到最低估价,甚至还有重要作品流标。2008年11月,莫奈稀少的教堂题材油画《雾中的大教堂》未成交。也许是其1,600万美元的估价过于乐观了?要知道上一张同类题材的作品在2001年只以90万美元售出。不过,印象派毕竟不像当代艺术有那么多泡沫,因此仍被看作是蓝筹股。这也是在伦敦今年早春拍卖上,印象派依旧较为稳健的原因。
一件雷诺阿作品的百年交易历程
菲利普·胡克(Philip Hook)在新近出版的《最终之胜利:印象派绘画是如何征服世界的》一书中,特别提到雷诺阿的完美案例:那件小幅的《剧院包厢》(27X21厘米)。画面中赏心悦目的可爱女人,无声地传达着雷诺阿的名言:“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
1875年3月,《剧院包厢》在巴黎都欧(Drouot)拍卖行参加了印象派作品的首次拍卖,这件作品卖了220法郎,价虽不高,但预示着印象派的未来美好前景。1912年,在实业家让·多尔福斯(Jean Dollfus)的藏品拍卖中,它已身价飞涨,以3.12万法郎成交。1989年5月,正值日本经济繁荣并对印象派极致追捧的时期,它在纽约佳士得以1,210万美元创出高价。1990年后,市场进入萧条。1993年夏天,市场信心仍旧没有恢复,它以600-800万美元的估价流标。2008年2月,它再次出现,引来全球新贵在伦敦苏富比激烈竞标,最终以741万英镑易主。
今天印象派市场仍在扩大,亚洲、俄罗斯和中东的富豪们正在和欧美大鳄共同竞争已经是天价的经典佳作。《剧院包厢》的成交历程清楚地表明,印象派作品是非常稳健的长线投资工具。作品数量极其有限,而市场的长远需求有增无减,这保证了印象派价格即使暂有调整,仍会回到向上的曲线。
中国人收藏“印象派”的历程
“20世纪90年代开始,亚洲买家越来越关注印象派。”佳士得亚洲区副主席叶正元说,“从拍卖会的成交看,约有10\\%的印象派画作被亚洲人收藏。佳士得2004年起就把伦敦、纽约的印象派精品带到香港预展。”而2006年9月,纽约佳士得更是第一次携部分印象派力作在北京王府半岛饭店巡展,显示出对国人购买西方经典的长远信心。
内地也在积极行动。早在2005年12月,《走进中国——西方艺术大师精品展》于北京呈现了12位名家的19幅作品,并通过展卖的方式留在了中国,包括雷诺阿、毕沙罗等人的作品。此次策展人并非美术界的人物,而是位南京的企业家——中国力联集团董事长翟韶均。“我们过去只知道好几千万美元的莫奈和雷诺阿,但实际也有几十万美元的莫奈,或者更便宜的雷诺阿。这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翟韶均接着说,“中国像我这样有能力去收藏和拥有西方经典作品的企业家和机构,以后应该会有相当数量。随着国人艺术眼界的不断拓宽,收藏西方印象派等经典是一个必然。”
这个敏锐的前瞻,后来逐步应验。2007年11月6日,高更1892年在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上所作的《早晨》,以3,924.1万美元在纽约苏富比成交,仅次于2006年11月高更作品《拿着斧头的男子》在纽约佳士得创下的4,033.6万美元个人拍卖纪录。而夺标者即是香港地产大亨、华人置业集团主席——刘銮雄。他强悍的购买力使其入围2007年度全球顶尖收藏家200强(由美国有105年历史的资深艺术类杂志《艺术新闻》评选)。榜单中的另一位华人是台湾IT界大佬、力晶集团董事长黄崇仁,上榜理由同样是对印象派及现代艺术购藏深厚。
【编辑:仕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