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和他收藏的古墨
王毅是上海有名的藏墨家,收藏几乎挤压了他所有的生活空间。他坐拥古墨2000余锭,其中不乏大名头的文人订版墨、御墨和集锦墨,件件精妙绝伦,而他一家却至今居住在一幢简陋的老公房内,楼道阴暗逼仄,卧室则像一个仓储间,四处布满杂物。
王毅拉开了柜子底下的抽屉,小心翼翼地取出了用各种布包裹好的盒子,然后层层打开,“有曹素功专为皇帝制造的包金‘御墨’;有同治甲戌年胡开文制作的‘惜如金’墨;有清代胡子卿制作的‘观世音像墨’、‘大学士造型墨’;还有一锭清朝乾隆时袁枚监制的‘小仓山房用墨’和梁启超专用的‘饮冰室用墨’……”琳琅墨品摆满了整张书桌。
中国古墨制造历史悠久,最负盛名的当数徽墨。清代徽州出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墨王”,形成了徽墨独领风采的地位。古徽州人家家户户都藏有墨品,王毅的外婆亦不例外。王毅第一次见到墨便是在安徽外婆家。
1973年,王毅在外婆家看到一块民国年间造的徽墨,其上印有“金不换”三个字。“一块好墨,连金都不换”,这在王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几十年,王毅对墨品珍视有加,墨品收藏也只入不出,收藏之道仿佛很早就被那几个字言中。
王毅练过书法,做过农民、工人,当过编辑,现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上世纪90年代,上海民间组织了一次收藏展,王毅去参观展览时发现这些民间藏家中有收藏书画、瓷器、笔、砚台,唯独没有墨。想到家中还留有几锭外婆传下来的墨,王毅萌生了收藏墨的想法,“兴许可填补民间收藏的一个空当”。
墨品种类繁多,比较受人追捧的多半是些外观精致、有历史典故的墨品,比如珍玩观赏墨、集锦墨(套墨)、文人订制墨、御墨、纪念墨等。观赏墨多小巧玲珑,墨模雕刻精细,主要不是用来书画,所以艺术美感强;集锦墨(套墨)是以带有装饰性的名品并合而成丛墨,多饰金银彩,看上去富丽堂皇;文人订制墨指文人雅士或政坛高官自己参与设计制作或委托墨工按自己意愿而作,体现文人的品位和审美倾向;御墨指封建时代帝王自己写字用的墨。
刚开始收藏,王毅也喜欢盯着大名头的东西,他尤喜欢清代的文人订版墨,收藏有文人订版墨三四百锭,包括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吴昌硕、任伯年等著名的政治人物和书画家。左宗棠的那套订版墨是完整的8块,形式图文并茂,连盒子均为原配。梁启超专用的“饮冰室用墨”是长条的单独一块,银白色的“饮冰室用墨”几个字在黑色的背景上显得尤为突出,于1921年由“四大墨王”之一曹素功制作,为王毅最喜欢的藏品之一。王毅是在北京的古玩市场上相上,当即用身上的一件新皮夹克将其换来。
后来,王毅结识了周超然、郭若余等几位老先生,他们对文物或墨都多有研究。周超然远在北京,王毅每年都要跑几趟北京去跟老先生探讨墨事。交谈中,周超然提点他,“要注意墨的细节”。这句话启发了王毅,“原来收藏并不一定要追逐大名头的东西,哪怕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也很有意义,比如收藏一些小名头或无名的但能够填补墨史的东西。”
“现在看来他们的思路是超前的。”王毅说,“拥有曹素功的墨并不稀奇,但是一些被大家忽略的小墨厂的墨品,消失后可能永远都不会再有了,所以要把这一段历史续接上。”在拥有了众多大名头的精品、孤品后,王毅现在会着重去关注一些海派书画名家用过的墨、很多倒闭的上海小墨厂生产的墨、国内各省市生产的墨以及一些墨谱、墨单、墨票、墨模等,意在使中国的墨史趋于完整。
王毅说,有条件的话,他还要把中国能够在民间找到的最早的墨,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墨,比如清代的文人墨,各品种的墨:药墨、五彩墨、朱砂墨、松烟墨、油烟墨等全部收齐。
20多年来,王毅收藏有各式墨品2000余锭,1000多件组,其中老墨约占90%,老墨中又以明清墨品居多。他告诉记者,其藏品中年代最久远的要数2锭汉代古墨,年代最近是上海世博会纪念墨;品相不怎样但价格不菲的是一锭宋代出土墨,他花了1万多元在上海一家古玩城收到,半截墨同砚台粘在一起,其上被黄土覆盖,由于年代久远已全然不可分。王毅说,看到这件东西是要手抖的,因为非常激动。
王毅说,别看这一桌子的墨品种类五花八门,讲起来啰啰嗦嗦,归纳起来无非两样东西,“一人一事,人是名人,事是重要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