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还是最佳交易渠道吗?
一篇《2.8亿鸡缸杯背后的合法洗钱》(【独家】刘益谦就“2.8亿鸡缸杯背后的合法洗钱”一文做出正面回应 ),让资深藏家和多家著名拍卖行,罕见地联合起来进行“反击”。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这篇文章的作者江因风在接受某中央媒体采访的时候,又抛出了“庄家论”,认为“艺术品拍卖就像赌博,拍卖公司就是一个大庄家。
以往拍卖公司对于一些社会上对于拍品的质疑,往往是沉默以对,因为在他们看来,有专家的分析已经足够让藏家相信了,至于公众怎么看并不重要,但是面对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危机公关”的模式已经逐步开始过时,特别是在此次的《2.8亿鸡缸杯背后的合法洗钱》一文出来之后,不仅藏家,而且所涉及的香港苏富比、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拍卖行纷纷发表声明予以反击。
作为此次事件漩涡的中心人物,收藏家刘益谦表示,现在很多人都是靠公共媒体平台来出名,来宣泄内心的一种不满,其并不出于对于艺术品的热爱。但是从另外一角度来说,特别是从拍卖公司公信力来说,怎么样让收藏者尽可能买到好的作品,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目前,全国拍卖公司有上千家,整个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从主流拍卖公司来说,把关还是比较严的,但也不可能说每一件作品都是真迹。
在北京匡时董事长董国强看来,拍卖是一个非常小众参与的市场活动,要求社会公众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是不现实的,而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也更多的是在看热闹。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会在长时间存在,很多人并不需要了解真实的情况,只是需要看到能够刺激的事情。就像如果媒体报道超市大米有问题的话,大家都会去进行分析,因为大米是每天都要吃的,但如果一张齐白石作品是假的,绝大部分人不会去调查,甚至还会去传播,因为艺术品本身与他没有任何的关系,而在传播中或许还可以得到某个方面的满足。
上海泓盛拍卖董事长赵涌则表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般迷惑的都是非收藏的群体,真正的收藏大家还是心中有数的;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目前操心的基本上都是不买艺术品的,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在于社会诚信的不配套;中拍协副秘书长欧树英表示,与其说是对于拍卖市场的不信任,倒不如说,是因为拍卖这个公开的交易平台,使得更多人能够对于拍卖,甚至涉及买家和卖家的很多行为有更为广泛的监督。这些议论和声音,也许和拍卖有关,但也许更多源于对当下整个社会和市场的信任危机。
相比海外市场上的天价艺术品,目前中国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并不算是在“天花板”上,特别是在目前全球艺术品市场处于复苏的情况下,海外印象派名家的代表作,仅估价折算成人民币动辄就上亿元,而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这样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如果仅仅用“赌场论”来分析艺术品市场,这还是有点偏颇的。
之所以艺术品市场始终会处于舆论的漩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较于股票、房产等其它大类资产投资,艺术品无疑是其中透明度最低、定价最困难,也因为这个特点,不少资金对其望而兴叹。由于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著名拍卖所拥有详尽的交易记录和艺术品档案,便于投资人认识和参与艺术品投资。同时,在欧美、日本等国家,由艺术家、经纪人、评论家和收藏家四位一体组成的市场链,也大大加大了艺术品投资的透明度,使西方艺术市场长期处于良性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此外,由画廊、拍卖行、艺博会组成的西方发达的艺术品市场“铁三角”,也为艺术市场提供了稳定坚实的投资渠道,增强了艺术品投资的可流动性。
而在内地的艺术市场上,由于拍卖行的过于强势,使得整个艺术品市场的产业链几乎都集中在拍卖这个渠道中,而在其中产生的种种负面事件,如“金缕玉衣”,到后来王耀辉的“信托帝国”,都使得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诚信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此情况下,一旦有“风吹草动”,人们立刻又重新质疑艺术品市场的诚信。这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市场缺乏价值体系所决定的。
拍卖从本质来说,还是一种经济学的现象。经济学家阿尔钦曾经说过,价格决定什么比什么决定价格重要。从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来看,经过了解放初期的藏家之间的直接交易之后,特别是历经了“文革”之后,艺术品究竟价值多少钱,已经很难有人能够说清楚,以至于现在一些的收藏大家都将当时作为一个“黄金时期”,因为可以用很小的钱买到很好的精品。但是经济决定了价格总是应该围绕价值来波动的,特别是拍卖市场上出现之后,更是成为了艺术品价值发现的重要渠道。 不可否认艺术品市场存在着“假拍”和“拍假”的情况,但是拍卖的最大优势就是有“自滤”的功能,通过多次的竞买和竞卖,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自然可以发现,而这是一般交易所不能达到的,其真正的作用在于,以价格为信号,将市场的价值判断和购买力公之于众,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主流判断,并进而影响市场的供求,这是一般的交易模式所不能取代的。拍卖与其他的交易形式的有机结合,将共同推动艺术品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