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本周(5.27-6.3)相关艺术活动预览
【编者按】2014年的节日就像“连体婴”一样,喜欢出双入对。体验了“情人节遇上元宵节”之后,这回便让我们感受起“儿童节与端午节”的有趣邂逅。
本周,沪上艺术圈因为“双节”的到来显得更加热闹。以往的“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今年却让大人们也拥有了“回归童趣”的最佳理由。
在这箬叶棕香、充满童趣的日子里,在艺术的熏陶中尽情撒欢吧。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 14/05/28-14/06/15
展览地点: 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
作为一种始于暂时的状态,“放逐 ”成为一种永久的条件和对存在突变反思的策略。杜布拉芙卡•维多维奇是一名克罗地亚女艺术家,上世纪90年代初因克罗地亚国内冲突移居意大利,并在当地学习艺术。她在上海生活的四年时间中,放逐一直是一种必需和选择。然而,她的作品告诉观众,我们可以被放逐于自己的城市中。在上海这个“新家”,维多维奇分析了狂热的城市化和景观的变化产生的过程,包括人们大规模的迁徙。
上海处在对新鲜追逐的焦虑最前沿,而这种焦虑似乎在过去二十年间已传遍了整个中国。出于同样的原因,中国的废墟并不“迷人”:简单而言,废墟只是见证了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变;迟早它们会消失,除了艺术家和记忆萦绕在此的人们,没人愿意将自己和这些即将消失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而维多维奇用她最适意的摄影和录像语言,安静地向观众表达了这些废墟。维多维奇的作品是建筑、心理、文学的交集,是长期创作的成果,是对对不断消失的城市的语境注入经验、观念和回忆的缓慢代谢。作品意味着各不相同但同等重要的例证。
通过维多维奇的展览,将帮助我们去理解与确认那些曾经被放逐的城市。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14/05/31-14/06/30
展览地点:上海中华艺术宫
出生于1895年,也正是清廷乙未割台之年的台湾画家陈澄波,以入选“帝展”油画第一人的经历,和全力投入美术运动的精神,被视为台湾近代美术最具代表性的杰出艺术家。陈澄波强烈的“祖国意识”,促使他在结束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研究科的学业之后,便奔赴上海,先后担任多所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科教授兼主任,并参与多项官方美术公职,作品〔清流〕也代表“全国十二大美术家”参加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之展出。
在陈澄波告别上海的80年后(1933-2013),正逢画家120岁冥诞,“海上烟波──陈澄波特展”在全国最具规模的上海“中华艺术馆”展出,回到他年轻时期的旧时地展出当年的游踪与画作,在这两岸加强文化交流的关键时刻,特具突出的历史意义。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14/06/01-14/09/01
展览地点:中华艺术宫
2013年初,中华艺术宫有幸获得了蔡斯民《留真》84件作品的无偿捐赠并将其收藏。此次,将这些作品通过摄影艺术的展览、出版等,再次客观呈现了朱屺瞻、刘海梳、陆俨少、李可染、唐云等十四位中国画画家的创作与生活。这部作品在美术史上与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必须继续通过展览及出版推介予更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和读者。
展览的同时,中华艺术宫亦将就此展开一系列出版、教育普及活动,期盼有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有机会分享这份对中国画、对中国画的艺术大师们的礼赞。同时这些艺坛巨人暮年岁月永不磨灭的形象,也将不断的指引我们迈向中国美术的全新阶段。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14/05/31-14/07/13
展览地点:上海菲利浦画廊
在青年画家中,西蒙是走在非传统与创新最前沿的。他的作品总在尝试丈量一些无法被丈量的对象——例如去捕捉动态的、记忆中的、或是某个玄妙的意象的若有似无的踪迹。而正是在这偶然的不确定性之间,西蒙反省着现实世界的状态。为了这目标,他抛开了传统的笔刷,而去探索能够回顾现实的对象以及展现它的途径。
西蒙的画作多由自治的装置运作而生,让作品单纯地依赖颜料、液体和重力的流动,不存在对结果的操控。这种作画方式孕育了许多独特的作品系列,如运用水墨和泡泡机的一系列画作中,不断喷射出的墨色泡泡在空中飘移、摇曳,这时画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当喷射停止后,画由两部分构成——行进到悬置的画布前的泡泡在布面留下的爆破后的痕迹,以及那些在选定区域外消散了的泡泡。你眼前所见的、由痕迹形成的画作里,更包含着那些从未、也永不会成形的虚无。这一切起始于西蒙的一个动作,却由概率或者说命运画上休止符。
他的作品试图将动态的意象定格成形,运用的方式是同样无法先知的偶然性和随意性。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 14/05/31-14/07/10
展览地点: 天线空间
李明的早期作品往往开始于一个引发了他个人兴趣的图像、词语、动作或是氛围,不过从一个时期起,倚重直觉和自发性对李明来说已经不再构成一种理所应当的选择,他必须打破艺术系统带给他的固定约束。
“中介”与此前的展览和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李明开始更为主动地思考自己的创作动机在感觉层面之外可能存在的成因和外延,并有意识地在制作和展示两个环节中使这些“人工”因素作用于作品,留下痕迹。这些改变更多来自艺术家在作品内部逐渐建立起的结构所伴随而生的要求,“控制”成为这个阶段工作的重点。
其实对于李明来说,录像从来都不仅是纪录下行为发生的载体,也不是对于电影的野心,艺术家的身体一直作为衔接行为表演和录像的“中介”被使用,艺术家身体的参与是在录像这一媒介诞生之初区别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也是很多早期录像艺术家工作开始的起点。尽管在今天当代艺术的媒介走向综合,执着于对某一媒介的线性考察反而显得不够“当代”,不过如果如本雅明所言,一个媒介在几乎走到尽头时会再次显露其最初的潜能,那么这种回访便有其意义;而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说,这也是对自己一直以来创作线索的厘清。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14/05/31-14/07/04
展览地点:LOFTOOO艺术空间
"有话少说"可以发生在多种语境下。这里我们选择其中一种可能性 — 命令式、讽刺、建议性的。有人说,“我们的时代充满了意见领袖,人们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又废话太多“。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在面对他们眼中所专注的现实之时,以更安静的思考悖反了这一“废话太多”的时代病症。没有感性经验的超越,艺术家对当下生活表象的观察,对事物或本能或后天的“条件反射”,不负责阐述最终的意义,尽量做到“有话少说”。
展览《有话少说》透过四个独立的视角,艺术家退守到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没有虚无缥缈的幻想和感物抒怀,只是力求给予大多数的“约定俗成”另外一层寓意的思考。对他们而言,与既有存在意识形态分道扬镳之时,也正是自我觉醒的初始。
《罗密欧与朱丽叶》,软木情人
演出时间:6月1日 14:30 - 16:30
演出地点:上海法语培训中心长宁校区
所有3岁以上儿童均可报名参加
两场演出将分别于14:30及15:45开始,每场演出持续45分钟
价格:100 RMB/人
伊凡•博美以简单的软木塞为基础,创作出这个融合视觉与音乐元素的故事剧,令人为之赞叹。在精细、大胆的编排下,这门DIY艺术用诗意的改造,成功再现了经典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相信定会博得大小朋友们的喜爱。
芭蕾舞《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普罗科耶夫的代表作品。这是一部瑰丽多彩充满力量的作品,普罗科耶夫对莎翁笔下这对忠贞情侣的故事有了更细致敏感的演绎。
伊万·博麦用生动的微缩剧的形式,将“深奥”的音乐变得更为平易近人。这个原本发生在维罗纳的波澜壮阔的故事被搬到几年前的萨拉热窝,或者是加沙与耶路撒冷之间。
这些剧中的小主角们是由经过切削雕刻的软木塞制成,他们在舞台上活蹦乱跳,栩栩如生。台词只有简单只言片语,观众们通过变换的场景来了解人物和剧情。 这部精心准备的充满新意的作品,将有可能用中文演绎,大人和孩子们都快点看过来吧!
【编辑: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