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由北京画院、今日美术馆主办的“天·灯——袁武绘画作品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盛大开幕。
感谢大昭寺前那些虔诚的祈祷者
水墨画作为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自二十世纪以来,受西方艺术的影响,也经历了一次自我的转换。其中,向西方艺术引进写实主义手法,以对现实和人生的观照,来取代传统水墨画的逸气与墨戏,成为了最主要的探索方向。徐悲鸿、蒋兆和等人曾经奠定了这方面的基础,而艺术家袁武,则是将这种探索推向当代的一位代表艺术家。
据了解,袁武是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位著名画家,早期作品多以社会底层与苦难历史为题材,表达了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本次展览展出的则是袁武近两年的一批新作,是他屡次去西藏大昭寺写生之后,受信仰的感召,创作的一批与西藏题材有关的作品,对此,艺术家袁武表示:“有天我独自一人早早地来到大昭寺前这块充满宗教气氛的雾气与烟气相弥漫的广场,看到那些祈祷者,我就已确定怎样完成这幅创作,甚至连题目都想好了,就是这幅《大昭寺的清晨》。我用30 个头像组成这个画面,用各自不同的祈祷者的脸表达宗教的力量,表达信仰的崇高。对于此次展览的举办,我要感谢大昭寺前那些虔诚的祈祷者。”
袁武的艺术是对自身情感的超越
在这个名为“天·灯”的展览中,袁武描绘了许许多多前往西藏大昭寺朝圣的藏民。这些人中有老人,有妇女,有少年,也有青壮年。但不管是何种人,何种身份,他们都一心向善,双手合十,朝拜在圣洁路上,有的甚至还一步一俯一叩首,其虔诚的程度简直荡人心腑。袁武正是从这些虔诚的藏民中,获得了超越的能量与表达的信心,骤然间笔力遒劲,出神入化了起来:线条虚实相生,却更加苍劲有力了;而墨色,则醇厚饱满,且又层次分明,焕发出了一种真挚而朴实的表现力。毫无疑问,是信仰启迪了袁武,使他的笔墨刚健质朴,具有了某种超越世俗的穿透性。或者换句话说,是袁武的求真求实意识,使他对艺术的追求,最终抵达了宗教信仰的深处,从而由此昭示出了某种生命的本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或许,用‘救赎’来指称袁武的艺术是更为贴切的。他的艺术是对自身情感的超越,是对人与万物之间关系的弥合,是对人的肉体深陷物质深渊的救赎,从而达到一种升华的境界。尽管艺术家作为一个个体,这种自我救赎在庞杂的现实生活面前似乎只是一种微弱的力量,但是他却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从而使得笔下的艺术形象首先与心灵形成共鸣,进而也能够感染被世俗的色彩所迷乱的眼睛;在另一个层面上,‘救赎’也指代一种艺术语言的复归。”
策展人杨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取‘天·灯’为展览主题,有两层意思:一是天表明了仰望的高处;二是灯则象征着信仰带给人的光明。将这两层意思组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为袁武的这批作品点题,更为重要的是,还表明了其中的意义。即在当今这个被物质抽空的现实背景下,袁武的这批作品出现,无疑是一种精神的注入,也是一次为时代招魂。”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