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型户外装置正在陆续拆除,刚刚在申城举办的第二届上海电子艺术节“城市化风景”展览已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数十件公众可以参与其间的电子艺术装置亮相上海的街头巷尾。原本冷冰冰的电子元件,被艺术家之手点化成了艺术作品。人们欣喜地看到:在公益性的电子艺术节上演的同时,一个电子艺术的孵化平台,也正在上海悄然搭建;而电子艺术作为一种科技艺术元素,正向城市的内部渗透。
科技牵手艺术,走进你我生活 业内人士将电子艺术称为“无框艺术”,因为它不像油画那样,需要挂在墙上细细品味,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参与其中,把自己从“观众”转换为“二度创作”的“作者”。
电子艺术节徐汇展区,一件几层楼高的庞大作品“火球”,是此次外形最壮观的互动装置之一。
走进“火球”的感受非常奇特。观众的周围有十来个小灭火器样子的打火机,只要触动打火机,虚拟的火焰就会投影在球形的火球穹顶上,巨大的爆炸声也会在耳边响起。变化打火机的燃烧方式,火焰和爆炸声也会随之变化。互动中的爆炸场面几近真实。专家认为,是新颖与互动,引发了普通观众对先锋时尚的电子艺术的兴趣;开放接纳的心态,让上海这座城市与电子艺术一拍即合。
公益商业兼顾,孵化平台初成
由于装置的易损性等原因,大型的户外电子艺术互动装置,很多不能长时间保留。在起源地欧洲,尽管电子艺术已经相当成熟,可不少电子艺术展往往也只持续三五天时间。上海电子艺术节一年举办一届,电子艺术在上海是否也会遭遇今天来明天走,只有一周保鲜期的命运?
"不少欧洲国家也办免费的电子艺术展,大家看得开心,但是政府在买单的时候却犯愁。"一位到访上海的法国电子艺术家告诉记者,电子艺术依托现代科技,材料技术、多媒体设备都开销不菲,如何解决这门新兴公共艺术的生存问题一直令人头疼。而在上海"数字天地",这位法国电子艺术家找到了一种答案。就在上海市民享受免费的电子艺术大餐时,国内首个电子艺术创意产业基地"数字天地",在上海石龙路上落成。远远望去,基地楼顶巨大的正负电极图案,以及"eARTS"电子标志牌显得格外醒目。而在这原本有些冷清的地段,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3幢独立楼院,在落成的第一周,就容纳了国内外众多电子艺术创作团队,上百名电子艺术家齐集上海。"电子艺术节是公益项目,巨大的资金投入不能总让政府买单。
"上海电子艺术节执行总监沈根林说,"'数字天地'将以基地工作室模式,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艺术家。创作出的装置和互动电子艺术品,一方面向公众免费展示,另一方面以版权形式参加运营,产生商业价值。用盈利为公益展出提供资金,以基地为电子艺术营建孵化平台。"上海电子艺术节和"数字天地",将以公益会展和基地双管齐下,逐步实现从引进到创新,从拷贝到创造,从加工到创作,从探索到接轨的产业多层叠接---不仅让电子艺术有一个常设的展出机构,也将成为上海电子艺术创意产业的孵化平台。
去年首届上海电子艺术节回答了"上海为什么需要电子艺术节",今年上海电子艺术节则链接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推出电子艺术勾勒的"城市化风景"。眼下,走过两年的"上海电子艺术节"已经成为业内知名的会展。今年亮相的一些电子互动装置,像"火球"一样,被不少会展机构"预定",将在国内外多处展出,在会展、广告、公共事业等领域显示潜力、发掘潜能。
【编辑: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