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0日-13日
“当代艺术可以被视为一种不纯的文化现象,但这只是针对现代主义当时把自己当成艺术典范这个可怕的记忆而言。”
- 阿瑟•丹托 《在艺术终结之后》1995年
去年夏天,我想在e-flux做一个关于当代艺术的维基百科,当我们要做一个菜单结构以方便读者阅读档案文件时,我遇到了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一开始我们希望按照“派别”来编排,但发现在过去的20年基本上没有任何明显艺术派别的出现,而艺术家也已显然对创造派别本身失去了兴趣。那么按照“媒介”来编排呢?也行不通,当代艺术家更倾向于同时用不同媒介来创作。“地域”呢?这恐怕更适用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做法。到了最后,我们发现没有什么参照物或者标准可以用来编排过去20年所发生的艺术。理清过去二十年的条理,必须建立一个编排结构的想法看来是要暂时被搁浅了,因为我们做不到。
人们在理解一种过去20年才显现的艺术形式时,通常对该形式的固定含义有所保留,因为这种艺术形式被假定还在萌芽时期。当代艺术已广泛进入美术馆收藏、艺术学院以及拍卖行,创造了一个具体的给艺术制作的环境,这个环境被自然而然地接受,但是从没被明确地解释过。当代艺术已不再是发展中的艺术形式,而是一个完全成熟的艺术模式(但是它是拒绝被史记化的模式)。也许现在是时候来探索当代艺术的概念,通过一些具体的元素,将其作为一个成熟的文化项目来研究,它就像现代主义一样,具有包容性与排除性的逻辑,把这些界限描述清楚后所形成的历史形态更容易被非艺术界的人群所接受,一个浏览该艺术创作的系统已经形成了(通过美术馆收藏、学术刊物以及院校课程等)。
因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当代艺术的两个层面:一种是完全体制化的,另一种无法描述的。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 - 我们怎样去确认我们已经建立的界限?同时,还是有一些方法可以使它流出缺口,即我们如何在意识到目前这种方法的不完整性以及它把那么多的迹象归述在一起的综合能力,但又不用非得从中归纳出一个核心的逻辑或者既定的描述的前提下 (如果非要把它做成一个历史事件并排除新的事物,我们情愿什么都不做),利用这些来得出我们自己对于历史上近期活动的归类特点。
最近,我受Hal Foster之邀参加《十月》杂志一个类似话题的问卷调查。主题为“当代艺术”,其中一个问题是如今这种不确定性是不是源自于“一个仅仅本地的观念”。这个说法完全可能,而且我觉得关于这个题目的讨论在上海会变得非常迫切, 并且会有很大突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上海是一个可以将现代主义的历史进行推敲,理解它其他用途和意义的地方。研讨会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从奢华游艇到当代艺术,现在的展览中心已经成为举办各种展览会的理想场所,上海展览中心“代表另一种有区别于Danto所批判的自以为纯尚的现代主义。”
本次研讨会将被分成一系列简短的演讲以及一至两个座谈会,具体内容随后将会在e-flux杂志秋季版上发布。
Anton Vidokle
研讨会嘉宾:
胡昉: 作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同时也是广州维他命创意空间的艺术总监,他曾是文献12杂志的编辑之一。
Boris Groys: 哲学家、作家、艺术评论家及媒体理论家,他是国际公认的苏联后现代艺术与文献以及俄罗斯先锋派的专家。Groys博士的作品运用了大量的法国后结构主义与俄罗斯现代哲学体系的传统。 Raqs Media Collective is由三位媒体从业人员组成 - Jeebesh Bagchi (新德里, 1965), Monica Narula (新德里, 1969)与Shuddhabrata Sengupta (新德里, 1968)现都居住于新德里。Raqs的作品在大多数重要国际性展会上展示,从文献展到威尼斯双年展。Raqs的成员曾是Manifesta 7与2008年夏天在意大利Trentino-Alto Adige/Südtirol举办的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 卢迎华: 北京的独立策展人及艺术编辑。她是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的副总编,同时也是众多国际艺术杂志像Frieze, Contemporary与Today Art等的长期撰稿者。
Jan Verwoert: 驻柏林的艺术评论家。从2005年起担任在PZI举办的Imagined Communities研讨会的教师与负责人。他是Frieze杂志的特约编辑,经常为Afterall, Metropolis M,
Springerin这类杂志与艺术家图录撰写评论。
Martha Rosler: 致力于不同媒体、评论艺术与文化的艺术家。Rosler的作品表现了每天的生活,揭露一系列公众不断关注的社会现象:从战争与媒体到建筑与环境,从居住与无家可归到到交通体系。她的作品曾在威尼斯双年展、众多国际学术展以及惠特尼双年展中展出。
高士明: 现担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同时是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系的助理教授。他的主攻为展示文化研究、当代艺术学习以及策展实践。策展实践对他来说是一种将策展创意与批判相结合的行为。他相信当代具有将行为与知识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同时他也坚信策展人的工作是历史黑暗面中“在实践中写作”的模式。2008年他还担任了2008年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的策展人。
Hans Ulrich Obrist: 瑞士策展人与艺术评论家。1993年他创建了罗伯特•瓦尔泽美术馆,他是巴黎市立近代美术馆的策展人,并开始管理美术馆的迁移项目。1996年他担任首届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Manifesta 1的策展人。他现任伦敦肯辛顿花园蛇形画廊的展览项目总监与国际项目总监。
Jörg Heiser: 是出生并工作于柏林的艺术评论家。他是Frieze的副总编辑,也是数家德语报纸的长期撰稿人。近期的刊物有: Contextualize!; Richard Artschwager,Painting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
Cuauhtémoc Medina: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及历史学家,居住并工作于墨西哥城。Medina 墨西哥国立大写的美术研究学院的研究员。在2002-2008年期间, 他曾担任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拉丁美洲收藏的第一位策展人。近期他还策展了一个有关历史的展览“差异时代:1968-1997墨西哥的艺术与文化”, 该展是与Olivier Debroise, Pilar García 和 Alvaro Vázquez共同策划的。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