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那些山水时代——三十五年,水墨时代艺术家联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 作者:周瑾 2015-01-30

(视频/剪辑:王乾龙)
 


“那些山水时代——三十五年,水墨时代艺术家联展”

2015年1月30日下午,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主办,携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那些山水时代——三十五年,水墨时代艺术家联展”在上海图书馆第二展厅开幕。

 


展览开幕现场
 
本次展览所遴选的五位山水画家——蔡萌萌、陆天宁、汤哲明、游波、黄琳琦及其作品,呈现了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以来,山水画由复兴而发展的探索之路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对他们而言,除了传统的滋养、学院的培养,以及个人对笔墨的理解与修炼、对造化的感悟与表现都留有这三十五年来各种创作观念和艺术思潮的影响与痕迹。
 
“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艺术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成功的作品也都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大成就”还是“小清新”,“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决定了这一代甚至两代艺术家“承上启下”的命运,“承上”不易、“启下”更难,这也是本次展览的意义所在。
 


艺术家蔡萌萌
 
蔡萌萌,毕业于江西师大艺术系,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学的是西画,并且在油画人物和风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调任太仓宋文治艺术馆馆长,受宋文治、宋玉麟父子画风影响,又受当地“娄东画派”余绪激励,转而研习山水画。对谙熟油画的蔡萌萌而言,造型与色彩本是强项,因此他选择了青绿山水作为突破点,并且以对真山真水的写生来丰富丘壑布局。蔡萌萌由西画而转攻山水,既有时代风气和人生际遇的影响,更是个人自觉的艺术追求,因此他的语言是纯粹而真诚的。
 


艺术家陆天宁
 
与蔡萌萌由西画而山水的转型不同,陆天宁虽然也有着较为扎实的造型功底,但很早就采用了以水墨形式去表现大自然的奇崛风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艺术界掀起了一股去西藏采风的热潮,由此创作出大量的西藏题材的作品,以油画为多,其中又以人物为主,陆天宁是少数以中国画形式表现西藏山川景色的开拓者之一。这次展览所选的作品是陆天宁表现乡村景观和黄山烟云的小品,遒劲又不乏袅娜的墨线和淋漓中透着氤氲的墨色,呈现出一派别具韵味的景致,这是属于陆天宁自家的风格。从这个角度上说,陆天宁无疑是成功的。
 


艺术家汤哲明
 
如果说蔡萌萌、陆天宁开始艺术生涯的时候还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处于摸索阶段,他们只能与时代“共同进步”,那么到了七十年代初年出生的汤哲明进入艺术院校时,中国画已开始从学术的高度对历史和前途开始了反思与修正。汤哲明是以中国画史论专业完成他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位的,这使得他得以亲身介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几次关于中国画的重要论辩,其学术著作也是围绕着中国山水画史渐次展开并层层深入的。
 
经历十余年的与古为徒,汤哲明的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派堂堂正正的北宋气象。笔墨精到处可以看出不仅有宋元古法,也有对明清以来各种流派画风的学习与吸收;丘壑经营处能够发现经典做派,也有对“典故习气”自觉的回避和对今人审美习惯有意的靠拢。像汤哲明这样以高屋建瓴的画理认识来主导创作方向、把控艺术品质的山水画家,是不多见的,但也应该看到,“七零后”受过学院教育的山水画家,大多有一定画史知识,自身的创作也有较为偏好的取法对象和较为主动的学理追求,这说明山水画开始回归斯文、回归传统,是令人欣喜的现象。
 


艺术家游波
 
游波和黄琳琦这两位“八零后”就是在二十一世纪以后进入中国美院学习山水画并一直读完研究生的。游波认为在传统山水画中已经蕴含了诸多“当代”的“意向”,为了突出“山水”的文化本意,他在写生的基础上,以“游目” 的方式对自然物象进行空间再造,所作既有当代人所乐见的画面效果,又未丢失传统山水的精神内核。黄琳琦笔墨灵动,除了师承所学,又自出机杼,生发出一种既有构成又有解构意味的图式,山水屋树的局部片段叠加排列,形成如梦似幻的意境,别具一格。
 


艺术家黄琳琦
 
通过了解和梳理这五位画家的经历和创作,并由此反观“新时期”以来山水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至少可以相信,经过三十五年“文艺复兴”,山水画不仅枯木逢春、枝繁叶茂,而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月1日。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