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近年竹雕的价格一路看涨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 2009-02-25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由考古而知,我国对竹子的利用可追溯至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竹制的箭镞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各时代连续出现的各种竹简、竹扇、簪、笔杆、篾盒、竹席、竹胎漆器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竹雕与古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浮雕龙纹彩漆竹勺,日本正仓院藏传世唐代留青竹刻“尺八”,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夏陵出土竹雕庭苑残片,表明竹雕始终占据历史生活的重要位置,可惜竹材不易保存,显得过于零散而缺乏系统。可以说,在明中期以前,竹雕囿于日用,功能介于收藏品和日用品之间,还不能称为独立的门类,只是为其自身的勃兴准备了条件。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萌芽的出现,大量文人的喜爱与追捧,竹刻的艺术性得以大幅提高,影响及于牙、木雕等领域,逐渐成熟。雕刻技艺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明清时期的竹雕与流派

  竹雕在明中期开始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某些地区孕育出竹雕的流派,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涌现出大批杰出的艺人,依据不完全的计算,明清时载名典籍的竹刻家达二、三百人之多。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而且线条刚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想要在竹雕的收藏领域入门,了解明清竹雕的流派就显得非常重要。

  1、嘉定派竹雕

  嘉定(今属上海)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竹雕中心。其竹雕工艺的开拓者和代表者是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他们合称“嘉定三朱”,共同创造并完善了多层浮雕与镂雕的风格,开启了嘉定竹刻的传统。在他们周围还有秦一爵、侯崤曾、沈大生等众多竹刻家。

  大约在康熙至乾隆时期,嘉定竹雕迎来了全盛时期。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大家和数代经营的世家,如创制了去地浅浮雕——“薄地阳文”法的吴之璠;善制圆雕人物并曾供职宫廷造办处的封锡禄,及其兄弟锡爵、锡璋,子侄始镐、始歧,弟子施天章;开创纯以阴刻表现笔墨皴点影响及于后世百多年的周灏;其余以浅刻芭蕉丛竹著称的周乃始、细巧近于微雕的顾珏、雕镂小像的好手蔡时敏和张宏裕、七代刻竹的时钰、时学庭等人,以及王易、邓孚嘉等,均各有所长;知名文人和画家李流芳、钱大晰和吴历等,也爱好竹雕,显示了当时竹雕的风行。而竹雕的各种技法,如圆雕、浮雕、镂雕、留青、阴刻、文竹等,都已经非常成熟,有一整套工艺程序、技法口诀和制作工具,单是作为纹饰衬托的地子处理就有平地、砂地、麻地、蓑衣地等多种。器型丰富多样,以文具居多,陈设、日用品次之,包括:笔筒、臂搁、笔洗、水丞、山子、如意、香筒、冠架、簪钗、扇骨、人物、动物、花果等。纹饰内容多为历史典故、吉祥图案、山水人物、书法篆刻等。构图深受版画艺术影响,善于变通名家墨迹。

  道光以后,嘉定竹雕逐渐势微,虽然有程庭鹭、陈凝福等名家,但以阴刻及浅浮雕金石文字为主,技法与题材日益狭窄。倒是嘉定城中州桥西的竹刻街开始闻名全国,时大经的“时文秀斋”、张学海的“张文玉斋”、朱渔甫的“酉阳俎”等,经营甚为成功。

  成书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的《竹人录》,作者是金元钰,书中对竹雕历史作了初步总结,并以介绍嘉定竹人为主,是研究嘉定竹雕的重要著作。

  2、金陵派竹雕

  金陵(今南京)派竹雕由名艺人濮仲谦(1582-?)开创,以注重选材,随形施艺,不事雕琢著称。

  濮仲谦活跃于明末清初时,与当时名士钱谦益、张岱等相友善,以刻竹名世。《陶庵梦忆》称“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南京三山街上靠贩卖他的作品得厚利者就有数十人之多。而濮氏的雕刻确有独特面目,“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价”,可知重视选材,随形施刻,刀法简洁是他的代表性风格。这与“嘉定三朱”所开创的以雕镂精细,多层深刻为主的风格颇有不同,所以清代金元钰《竹人录》将濮氏列为与“嘉定派”并称的“金陵派”创始人。濮仲谦之后,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潘西凤,被看作是自觉追随金陵派风格的另一位大家。他与郑板桥相友善,擅长浅刻,刀法简练传神。传世竹根雕梅花笔筒,疤痕错落,稚拙可喜,体现了潘氏的技巧。

  总体而言,金陵派不象嘉定派那样集中一地,传统深厚,名手辈出,而是较为松散,更多情况是艺人倾慕濮仲谦开创的风格所做出的个人选择,但不论如何,金陵派还是形成了不同的面目,丰富了竹雕的表现力。

  3、其他竹刻名家的鉴识

  除去嘉定派与金陵派外,各地还有若干竹刻名家也都有非凡的造诣。

  张希黄,清代初期竹刻艺术家。江苏江阴人,或谓浙江嘉兴人。刻竹能另辟蹊径,拓展了留青技法的表现力,成为可同嘉定竹刻分庭抗礼的人物。他能将极薄的竹皮切分层次,通过所留厚度的变化,烘托“墨分五色”的效果,如运笔渲染。雕刻题材则以近似界画的山水楼阁为主,施于笔筒、臂搁之上。作品传世极少,却多为精品。

  清中期竹刻家尚勋,善于留青、浮雕等技术,还兼能雕牙、木、石等材料,无所不精。

  晚清时擅摹画本的浙江萧山人蔡照、多刻行楷的临安人韩潮、喜镌金石文字的江苏吴江人杨澥和长洲人周之礼等,均各有所长。

  同时,在文人化的艺术竹刻之外,乾隆时宫廷造办处还生产出仿效商周青铜器器型纹样的竹器以及一批文竹制品,更强调古典的韵味和精密的技巧。它们与民间日用竹刻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历史画面。

  竹刻的当下市场行情

  竹刻艺术品的上拍时间较早,1994年达到 1996年这两年间,苏富比、佳士得、朵云轩、嘉德、翰海等五大拍卖行都有竹刻作品的拍卖,也有不少高价成交的明清竹雕珍品。但让人印象较为深刻的要数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贤》拍出了42.35万元高价,随后2001年,巴黎塔尚一件直径 14.7厘米《人物楼阁庆桂笔筒》以 54万法郎(约416万元人民币)成交。当时国内的精品竹刻价格仍然较低,未有百万天价出现,直至2003年秋,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推出了“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拍,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其中两件竹雕作品成交价格上百万,分别是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拍出264万元,另一件明朱小松归去来辞图笔筒被上海博物馆定向购买,这才真正标志竹雕行情发生变化,此后竹雕价格一路看涨。有业内人士称,如果这批竹雕放在两三年后拍,成交价格后应该再加一个零。

  究其原因,首先拍卖的时间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艺术品价格全面升温的时间段里,竹雕作为较为重要文玩门类出现在拍场上。其次,王世襄先生收藏的一批作品的确精良。

  2004年至2006年,拍卖价格屡创新高,2004年成交上百万的有三件,2005年成交上百万的竹刻作品各占2件,上千万的1件,这个纪录一直保存到现在尚未打破,即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季拍卖会上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以1215万元成交。2006年成交上百万的藏品5件,分别由香港佳士得(2件)、中国嘉德(2件)、北京翰海(1件)拍出。

  2007年艺术市场整体有下滑趋势,北京匡时、上海嘉泰和香港佳士得仍有三件竹刻作品以百元成交。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艺术品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如期举行的香港佳士得2008秋季拍卖会上,推出了“好善簃竹雕珍藏”专场,全场52件上拍,总成交额:1,260.78万元  成交率为59.62\\%,成交已算喜人。同时也显现出竹雕艺术品较良好的抗跌性。

  竹木牙角四类材质的雕刻大多为小件,却是我国雕刻史上独特且重要的艺术门类。将人们根据材料不同施以各种技艺,创造出各有特色的艺术瑰宝。从市场价格评判,竹雕的材质不及象牙犀角和名贵木材珍贵,所以价格更主要的体现在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附加值上。具体来说,艺术价值主要包括雕刻技法和创作构思。雕刻技法是技术层面上的,好的匠人好的雕刻师应该具备的起码素养。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创造构思巧妙、意境深远,器物的身份将会由一件优质的“工艺品”上升为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时下人们总关注名家名作,在意竹雕艺术品是否有名家刻款签名,也是因为名家的文化素养和修为远在匠人之上,其作品的高远意境和将诗书画结合的特色非常人能及。这也是前面所述的附加值。此外,作为有机材质的竹雕器不易保存,所以品相也是影响其价格的主要因素。

  对于竹雕的鉴定,我们必须把握住几条要点:刀工;年代;艺术水准;与标准器和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保存状况等,只有这样,才能认清是否名家真迹,价值几何。

  链接:竹雕的收藏与保养

  竹材为易损材料,保藏技术不可轻忽,如受潮涨起,干燥收缩,干干湿湿就会开裂,因此竹雕理想的保藏环境是控制温度在20℃左右,湿度约为60\\%。在南方,黄梅天可将竹雕放入有樟脑的塑料袋,扎紧密封,以免吸潮;伏天要防止干裂,尽量不拿出玩赏,切忌太阳曝晒。一般隔1-2年要用生桐油或胡桃油、松子油轻擦一遍,可使其保持润泽。其法只需将胡桃、松子仁包于纱布中,在竹雕制品上擦摩即可。

  关于竹刻的研究书籍

  除《竹人录》外,明清笔记中记载竹刻人物与作品的不在少数,但大多比较零散,可资参考的还有嘉定等地历年所修的地方志,其中“物产”部分也会收集这一方面的材料。

  近人金西厓以竹刻家身份,撰写《刻竹小言》一稿,由其甥王世襄整理成书,是第一部系统记录竹刻历史与创作技巧的著作。王世襄为《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卷所作的长篇导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早年致力于收藏竹雕的叶义医生,著有《中国竹刻艺术》,并且他的收藏和研究成果,对港台地区和海外竹雕的收藏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