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狭长、逼仄的巷道,咯嚓作响的煤渣,不停转动的传送带,一列列哐当作响的煤罐车,轰鸣震耳的冲锋钻……
煤井下的一切让人好奇,也让人震惊,然而这并非发生在山西、开滦煤区,而是出自北京“798艺术区”画廊“长征空间”正在举办的“纵深800米-地上·地下”的展览。画廊空阔简约,大厅洁白的四壁高悬着20幅矿区生活画作,破败的房屋、泥泞的道路、漆黑的矿工经泼墨般的晕染后,模糊、阴森、黏稠、怪诞,挑战人的视觉神经,触目惊心。画廊一隅被隔离出来展示录像模拟装置,置身其中,800米矿井下的泥水相混一览无余。“798”前卫、新异的影子在这里消失了。
画展的作者杨少斌,光头、黑框眼镜、黑马甲、黑色宽腿裤、细长黑皮鞋——一个很酷也很细腻的人。他一贯以夸张、荒诞的渲染、讽刺暴力的独特风格,被业界视为“玩世现实主义”。
15年前,杨少斌离开老家,扎进圆明园画家村,开始绘画生涯。1992年,他的作品首次参与展览,走上这条“不归路”的他一发不可收,从北京、香港、泰国一直展到巴黎、伦敦……2004年后,舆论喧嚣中的杨少斌悄悄开始新的创作,两年后他带给大家一个别致、震撼人心的礼物——“纵深800米”。将这么严肃、沉重的东西放到先锋、前卫的“798”,杨少斌又玩了一出行为“玩世现实主义”。
两年前,艺术项目“长征计划”邀请杨少斌共同思考绘画和现实主义的关系。一番长谈之后,出身于唐山矿区“煤炭世家”的杨少斌表示特别想就煤矿生活进行创作,遂与直面现实的“长征计划”一拍即合。
“因为我生长于矿区、曾工作于矿区,我的根在矿区。对矿区我记忆深刻,感情深厚,甚至可以说有一种‘煤矿情结’,但遗憾的是——在矿区生活、工作几十年却从不曾下过煤井。我希望能弥补缺憾、了却心愿。”但没想到,随后两年零九个月里多次深入矿区、井下,点滴、破碎的片断不断地感动、撞击、震撼着他的心,迫使他不停地反思、叩问。
“我们以前太不了解煤矿工人了,活生生的真实让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频发的矿难使我们以为矿工生活于苦难之中,没有快乐、没有幸福,可事实上是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与外界隔离,自己宁静、安详的世界里。”
与30年前相比,现在矿区脏乱更甚,然而矿区的人们似乎不曾察觉——或者早已习以为常。挤在狭孝简陋棚屋里的矿工,一家人边看电视边吃饭,有点小酒喝,他们粗犷的笑声便远播屋外。
“我曾在小煤窑上见到一个小孩,4岁,跟我儿子同龄”。小孩父母都下窑了,他一人在家附近玩,见了原来的陌生人就好奇地紧盯着。给小孩拍完照片后,他久久不停地抚摸着镜头,翻来覆去舍不得松手。“真实的生活每每令人心头一颤”,杨少斌感叹。
居住在矿上的人们,每天坐着同一辆煤车下井,在同一个澡堂里洗澡、嬉笑,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烦恼不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创作对煤炭工人的描绘,在杨少斌这些前卫艺术家们看来曾是一种粉饰。然而,“矿区真实的生活使我改变初衷。看着那些光着上身坐在矿车里‘叽吱叽吱’下井的工人,我隐约觉得那是一种美,一种人类原始的雄性美,质朴、粗犷……还有那些小煤窑,见到它们天然地有种亲切感”。于是不知不觉间杨少斌放弃了“玩世”,没想到这偶然的放弃使他“玩世”的形象随之而变。
杨少斌很欣慰,画作和装置带给观众以震撼,“震撼都是暴力,只是这次的表现题材和方式不同罢了。如果说“纵深800米”真有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这一次我是真诚质朴的、艺术的去展现真实——而非调侃——纵深800米只会令你震动和感动,不允许你‘玩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