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垫底的历史依存:关于毛同强的装置作品《工具》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冯博一 作者:冯博一 2009-11-05

 

    历史总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他们的具体活动构成的,否则,历史就会抽离为空洞的概念、数据或僵硬的原则。而且,历史往往依托于现实的、个体的人和他们的活动,才能生动起来,才能使历史和现实发生关系,从而使历史获得一种现实的生命质感。当然,历史本身的发展是相当丰富的,历史的叙事也呈现为多样性的特点和价值。这是当今历史作为书写对象越来越被各类写家所表达所青睐的原因之一。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和创作,将历史文化资源、个人成长的记忆与经验给予利用和转换,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和状态。只不过艺术家对历史依存器物所呈现的象征性、隐喻性的图像或符号资源更为敏感罢了。


    毛同强新近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工具》是以他两年多从中国各地陆续收集来的三万多把曾经被使用过的镰刀斧头作为材料来展开的。在毛同强这件作品的语境里,这些镰刀斧头的最基本属性是劳动生产工具,它伴随并延续着漫长的历史发展,是为一种属于农耕文明的基本象征;如果从镰刀斧头工具的历史或社会学属性的角度分析其涵义,那么,在中国封建历史的改朝换代中,它也是农民起义中最简陋的武器;尤其是在现代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镰刀的指意是农民,斧头的指意是工人,“镰刀+斧头”意味着工农联盟——中国革命获得胜利的保证,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力量,从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党旗的标示——这一符号化的象征性意义与价值。


    而在当代艺术范畴里,作为艺术作品它又具有“现成品”概念。当三万多把已经使用过的镰刀和斧头密密匝匝地摆放在展厅时,你不得不为之动容或感慨唏嘘。因为,这些浸润着汗水和油脂的镰刀、斧头,已经超越了它工具的功能性质,成为记录历史、人和生活本身的一种器物,烙印着时代变迁的痕迹,甚至直接对应和测度着现实的沧桑变化,折射和见证了我们曾经的革命斗争与精神情感的历史。或许这就是毛同强将“镰刀斧头”的“现成品”作为媒材而构成视觉上朴素而直接的力量。毛同强将这些镰刀斧头收集并顺序有秩地摆放到一个特定的艺术展示空间,我揣测他并不想象历史学家那样尽可能地通过史料、文字分析,回复到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当中,而是具体细致地将那些曾被以往的历史书写有意或无意忽略的视觉细节直观地摆在观者面前,而这种呈现又具有数量、规模、复数般的视觉效果。它的指向性被拓展或开启了历史意识形态的另一想像空间。从这点来说它是纯粹的、视觉的、难得一见的。他的这种方式使得关于传统的历史叙事转换为更接近于历史某一切入点的真相,也显示出毛同强所使用的这种不露声色地艺术方式的冷静、客观的洞察力与表现力。换句话说,毛同强没有把他对历史的表达限制在一般性的描述上,他也不满足于仅仅把史料转换为当代的视觉语言,而是他把这种历史景观沉淀为实物的底色,把历史着眼点对准了最为日常劳作的工具之上,记录着历史本身赤裸裸的粗糙和艰辛,从而构建出一种质朴的真实感。这恰好反映了我们惯常的一种历史观。所谓历史,都是成功者的历史。事实上,在成功者的身下是有无数的不成功者、失败者和丧失了自己姓名的人垫底的,这才是真正的历史。但这些人往往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没有人注意到他们,他们也很少有进入历史叙事的可能性,更不会在意他们生存的原始工具。透过历史的浮尘去发现他们,用现成品与他们共享,这应该是艺术地表现历史、重构记忆、置换经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现实始终是毛同强关注历史的理由之一,也是他历史表现的出发点,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反思的立场与态度。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的“死亡档案”通过对生命的诞生和丢失,表现出了一种来自自身处境和状态的切近和逼仄的视觉张力,而体现的是一种悲情的力量,带有救赎意味和体恤的情怀。那么这件《工具》作品与他早期创作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不过这种“死亡档案”的悲情已不再延伸到个体生命的宏大叙事之中,而是潜植于工具丧失、缺失的局部之处。他是从工具器物的“文献档案”中,发现历史,反思现实,通过工具——符号的象征,寓意着中国在现代性历史进程中潜在冲突、悲剧命运和历史的归宿。从表象来看,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提高,这些原始工具已逐渐被淘汰、废弃、丢失。三万多件锈迹斑斑的镰刀和斧头静卧在所谓的艺术展示空间,工具的功能性随之改变和悬置,物理的空间环境也被移植,恰似提示出这些镰刀斧头工具的现实状态和历史结局。其深层的意义决不仅限如于此。在我看来,这样的展现仿佛祭奠,如同祭坛。社会的改革与转型,贫富的两极分化,工人、农民的现实处境,也如同历史的循环往复——宿命般的结局一样。在沉默、凝重、忍耐与负重之中,悲观的,甚至宿命的情绪或许能感受到一种对苦难的迎纳,对大地的皈依,对象征生命的工具最本质色泽的抚慰,仿佛是从现实性的时空中寻找历时性的记忆。


    倘若从这一角度考察毛同强的这件大型装置作品,他对历史的追问、对社会现实针对性批判也就昭然若揭了。从镰刀斧头的工具功能到历史中的作用,再转化到符号性的涵义,以及在现实中的丧失殆尽的处境——这一线性的象征性与隐喻性,其实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这就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历史表达,其中有着他作为一个当代人和艺术家的眼光。这种眼光穿透了历史与现实的时间隧道,不仅揭示了历史对于现实的约束与制衡,也拓展了现实思考的空间。正是在这种表层真实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真实,才能在这繁复的“工具”展览现场,引起并体验到批判意识在心理上的认同,在心灵上的的共鸣。这是一种历史文字所无法替代的客观、朴素、真实和震撼——历史痕迹不仅有当时的存在,亦有当时的理解,还有现在的记忆与诠释。

 

 

 


【编辑:丁晓洁】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