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5日,已经持续了3年时间,这个时候都会有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评论家、拍卖行等代表聚集在重庆的黄桷坪,来参加四川美术学院为期一个月的毕业生作品展,并在这里挑选最具潜力的新人画作、评估艺术潮流走向。架上绘画是川美的强项,在全国都十分突出,近几年涌现出的新人不断。在当代艺术绘画中,无论从品质还是数量上来说,川美艺术家的作品几乎占了整个中国的半壁江山。据圈内人士透露,刚刚起步就被投资者关注并签约的青年艺术家,在川美的学生队伍中就占了1/3。
6月19至21日,在香港,一场名位【更当代首届展】引起业内振动,展览将「川美」80后女性群体新作几乎一网打尽。据称,展览还将于10—12月移师上海、北京继续举行。
在北京,标明为「70后」、「80后」的各种展览更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5月31日,在墙美术馆开幕的【UPDATING自我超越展】中,70后代表人物之一的、动画艺术家卜桦为某国际双年展最新创作的动画〈野蛮丛生〉(编号为1/10)的作品光碟被收藏,此前卜桦的动画作品〈青春有害健康〉还曾被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5月10日,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的翰海春拍中,在动辄上千万元天价频出的当代艺术拍卖专场中,一件以100万元人民币落槌的作品〈打虎〉居然引起了业界的振动。因为创作这幅作品的艺术家高瑀是「80后」群体,他也率先成为了「80后」艺术家中第一位成功过百万的选手。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的「行为艺术先锋时代」、2000年以来的「大脸画风潮」,如今已经走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衡量艺术品质高低的学术标准,应该从炒作岳敏君、张晓刚等人的西方艺术品投资机构的标准,向中国艺术学术体系的自我标准转化。新的标准,应该注重「70后」、「80后」艺术家对前辈艺术家道路的延续和传承。
新生代艺术家的冲击力
新的年代里,多媒材无疑是新想法最喜好的表达手段,像影像、装置等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在年轻的艺术家手里似乎更加运用自如。他们可以糅合全新高端的技术手段,或在客观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施展才思。综合型创作冲撞着国际艺术界。虽然相对地,亚洲地区的市场不及西方景气,但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作品引人注目,也有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些代表未来趋向的作品类型。
比如欧阳春,他惯用稚拙的创作手法和绚丽的色彩描绘系列的故事情节,作品坚持文学性的叙述方式,对时下流行的符号创作全然不睬。
比如王光乐,很执拗地表达他从水磨石中所得到的禅悟,作品里清冷的氛围令人动容。
再比如萧筑方,爱把绘于纸上的形象投射到画布,再以丙烯颜料仔细平涂,以这样复杂的方法表现出来的形象分外具有涂鸦精神,她可以秩序井然地表达自由轻松的感觉,观者也可以读出那些取自生活片断的幽默谐趣。
藏家接受年轻艺术家的过程,其实就是市场不断用新人来冲击现存艺术体系的过程:用「改变」来启动整个艺术市场。但作为投资人来说,最担心的应该还是风险问题,在投资年轻艺术家群体时,我们还应注意几点:第一、作品是否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第二、考察这个艺术家是不是将艺术作为他终身的追求,而不是画了几年就不画了;第三、在投资时应选择好的经纪人,因为他们在艺术品价值衡量上会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新媒体艺术浮出水面
对于普通参观展览的人来说,平心静气地面对一幅墙上作品已经「老土」,代之而来的一种全新的观展经验。比如:当观众走到卜桦的油画前,凝神欣赏,不出片刻,手机就会收到卜桦参加本次展览的动画作品,观众在手机荧幕上可以播放欣赏动画艺术作品,也可以将作品带出展厅传送给朋友的手机。有人称之为「闪画」。此外,观众在进入美术馆展厅的一刻,还能收到一张展览作品的图片,而且每位观众受到的图片是不一样的,十分有趣相互间还可以交流互传,同时还能收到本次展览的电子画册,在手机上阅读。
目前动画、录像等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收藏,已属国际流行趋势,如俄罗斯、日本、美国一些动画艺术大师制作的动画作品,在拍卖场上能拍到数万美金。国际知名美术馆、博物馆大都有动画、录像等新媒体艺术的收藏项目。
与架上艺术、雕塑、摄影等传统艺术形式相比,动画和录像作品具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动态的画面、甚至是音乐,更易于表达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作品主题。其实,早在10多年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就开始创作影像艺术品,但大多数作品属于现实批判主义,大量运用重复、叠加等手法,带有一种类似于宗教崇拜式的否定和戏谑意味。著名艺术批评家高名潞,在他关于「中国极多主义」的论述中,已经对此类作品进行了详细论述。
而「70后」、「80后」新生代艺术家创作的动画艺术作品,更多的从人的本体意识出发,思考人类社会在面对越来越深的后工业化和资讯化进程时,如何能够保留自我意识,如何能够不被数量庞大而冰冷的资料所淹没;思考如何在被污染和废弃包裹着的地球上,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保留心底的一份纯真。
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
5月底举行的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中,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NO.6〉,成交价高达75,367,500港元;岳敏君于1993年创作的〈轰轰〉成交价为54,087,500港元。如此高的价格,令众多当代艺术投资者和爱好者「不寒而栗」。暴涨之后往往就是暴跌,很多业内专家预测,当代艺术价格的拐点随时都有可能到来,雪崩式下跌一触即发。
当生于50、60年代的艺术家如张晓刚、王广义、岳敏君等人的作品已经飙升至千万元级,而且越来越成为富人们的「专利」时,更多的当代艺术投资者们将目光逐渐聚集在了更年轻的「70后」、「80后」艺术家群体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找当代艺术界具有良好成长性、艺术价值尚未被完全挖掘的艺术家,成为摆在众多艺术品投资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其实,早在2006年底,很多先知先觉的海外艺术品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在国内寻找下一个张晓刚和下一个方力钧。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展览,就是最好的证明。有很多艺术品投资机构,已经把触角伸进了美术院校,希望在潜力新锐走向社会之前,就能够现行签约,提前布局。从学术品质高的展览上发掘新人,是艺术品业界惯用的手法,也最可靠、效率最高的操作手法之一。
学术思考尤为关键
对某些观众而言,「年轻艺术家」可能还是个模糊的字眼,或许只限于艺术家的年龄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或者有些隐约的概念,例如「青春的残酷」、「卡通的一代」、「90年代的都市时尚感」等等。
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和纷繁化的景象。年轻的艺术家们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形成群体和潮流,他们往往三五成群,零零散散,各执己见,似乎映证着这个后现代的商品社会。我们可以看到「70后」、「80后」甚至「90后」共同存在,也可以看到无数个被商业口号宣传的某某一代此起彼伏,但就是没有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袖人物出现,好象个性的力量远远没有从前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节更有号召力。
此时下的语境下,比较统一的、被广泛接受的「年轻艺术家」概念,主要就是指70后、80后出生的一批艺术家。但是,很多专家又认为这种简单的划分缺少根据。「年龄」与「人」的胜利状况有关,却不见得和「人」的艺术活力有必然联系。在「生理特征」的现象和「创造力旺盛」的事实之间进行对等式的联结,实在欠妥。但基于年龄划分上的归类正是对年轻艺术家做抽象化解读的基础。时下这类解读主要以以下一些概念呈现:「卡通一代」、「新卡通一代」、「果冻时代」、「漫画一代」、「Q一代」、「虚拟一代」。批评家、策展人对这些艺术家进行命名的根据是:这些艺术家看的是卡通漫画,吃的是果冻布丁,玩的是电动游戏,交流用的是QQ,对这些艺术家来讲,「虚拟」比「现实」更真实。批评家则以对「图像时代」的表像描绘为基础,对年轻一代艺术家生存环境以及生存状况作出描述,并没有做进一步深入分析。
投资具有赌博性质
5月24日,在北京著名的草场地艺术区内,「70后」领军人物之一的欧阳春的个展【捕鲸记】在韩之演当代空间开幕,随后进行的媒体采访中,欧阳春直言不讳:「你可以说我的作品是艺术品,也可以认为它们都是垃圾,我都接受」。
按照艺术史脉络去收藏艺术品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购买已经在艺术史上有明确定位的艺术家作品,应该说是最安全的艺术品投资方式。但是,这种「最安全」的投资方式需要你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如果说印象派绘画、20世纪华人写实油画、中国书画等是拍卖场上的「硬通货」、「蓝筹股」的话,那么「当代艺术」部分则是目前拍场上的「创业板」。而且,即使在这个「创业板」中,第一代的艺术家(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如张晓刚等,已经进入到了大盘蓝筹股板块的价格空间,如今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参与。
于是,「70后」、「80后」艺术家作品就得到了众多投资者们的青睐,原因很简单:起步价格低,10万元左右即可参与,最重要的是它们升值幅度巨大,可以达到100\%以上甚至更高。但是,历史仅有不到30年时间的中国当代艺术,张晓刚他们尚不能定论说肯定已经进入到了艺术史中,更别说「70后」、「80后」的艺术家们了。投资当前中国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行为,感觉更多是在进行一场赌博——用「垃圾遍地」来形容当前「70后」、「80后」艺术作品的现状,其实并不为过。
更让人担忧的是,北京798等地艺术区为代表的「70后」、「80后」当代艺术产区,不断地将艺术创造变成一种符号生产的个人产业。比如,很多急功近利的年轻艺术家们从网络、杂志、艺术史、民间艺术、卡通漫画、影视剧照,甚至从医学、生物学、军事武器书上寻找一个个现成的图像,然后抄袭西方艺术的语言方式,将别人或集体发明的图像修改成自己的符号,通过资本和市场炒作变成「知名符号」。
如果你不认真研读中国(或者世界)当代艺术史,如果你仅仅是依靠耳朵来购买,如果你的艺术修养还不足够深,那么,你买回家的艺术件当代艺术作品,很有可能在若干年后,真的变成一张废纸。
【编辑:霍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