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下午,以“新加坡当代艺术三十年:过去与未来”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讲座,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举办。
讲座现场
嘉宾合影
讲座由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新加坡美术馆、苏州当代美术馆承办,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执行。该讲座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主持。
讲座现场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博物馆总司长刘思伟,分享了新加坡当代艺术三十年的艺术家生态、当代艺术创作特点、当代艺术研究及其当代艺术交流,就加强中国与新加坡两国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博物馆总司长刘思伟
新加坡当代艺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社会文化剧变中,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蒋才雄和唐大雾等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回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条件。
1970年新加坡市中心被拆除的店屋
1976年新加坡大巴窑住宅区施工现场图片
唐大雾1979年创作《沟壑帘》过程
1980年,唐大雾创作《沟壑帘》,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画廊展出
蒋才雄《新加坡河》,2013年展出
蒋才雄《新加坡河》,2015年展出
新加坡政府自70年代起加大对艺术发展的支持,建立了国家艺术机构和博物馆,设立了文化奖项和教育计划,推动了新加坡艺术的崛起。80年代末,新加坡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唐大雾创立了艺术家村,是新加坡首批艺术家聚集地之一。艺术家村的成立成为艺术实验的重要平台,培养了众多艺术家。
1980年首届文化奖章颁发仪式图片
1989年唐大雾在艺术家村的表演
1989年李文在艺术家村的表演
进入21世纪,新加坡政府继续投资艺术教育,成立艺术专科学校和大学,同时通过美术馆和双年展等项目提升新加坡艺术的国际地位,将新加坡定位为当代艺术的枢纽,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和认识本地艺术史的机会。
1996年新加坡美术馆开幕
2015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开幕
2023年新加坡艺术大学全新标志揭幕
刘思伟还重点介绍了“华狮艺锦——中国新加坡当代艺术三十年”展览中的作品,探讨了自我和身份认同、自然与环境以及艺术与艺术史的课题,对展出的作品进行了阐述。
李文《黄人之旅》,布面丙烯,外框尺寸127×76.5cm,1990年,新加坡美术馆馆藏
王良吟《新女郎的故地重游》系列摄影作品,半光面档案纸打印照片,图面尺寸76×114cm,2011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海鲁拉· 拉希姆《意想不到的嬉戏》,现成物件、综合媒材(一组八件雕塑装置),装置尺寸可变,2018年,新加坡美术馆馆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郭景《新加坡偶像:割草人》,超炫克罗姆K3墨水爱普生喷墨打印,外框尺寸156×182cm,2006年,新加坡美术馆馆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戴诗苇《重写花园状态系列》,摄影转印至回收大理石(墨粉、丙烯颜料、清漆)、带灯支架、视频,各种尺寸,8个视频,总时长59'19",2017年,新加坡美术馆馆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迁徙生态计画《{如果你的诱饵会唱歌,野生的就会来} 像透过树叶的影子》,单屏视频、彩色、六声道环绕音响,装置尺寸可变,录像27'57",2021年,新加坡美术馆馆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林育荣《海况9 :公布(拖)》《海况9 :公布(投)》《海况9 :公布(倒)》, 三个单屏高清影像(竖立),循环播放至高亮度无框屏幕,装置尺寸可变,录像27'09"(拖)、6'34"(投)、22'04"(倒),2018 年,新加坡美术馆馆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王美清《解析》,现成中国画、亚克力、闭路电视摄像机、电视屏幕,装置尺寸可变,2009年,新加坡美术馆馆藏
林载春《MIKE(鱼尾狮)》,档案纸面数码喷绘,图面尺寸121.4×84cm; 76.4×54cm,2005年,新加坡美术馆馆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与会嘉宾和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自1970年以来新加坡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变革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同时也向观众介绍了他们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艺术家们共同回顾了过去三十年里两国在艺术领域内的相互影响,并对未来的合作进行了展望。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局长章慧霓
新加坡美术馆馆藏、公共艺术和项目总监王佩琴
新加坡著名雕塑家韩少芙
新加坡艺术家邢万和
新加坡艺术家李鸿辉
亚洲文明博物馆馆长助理叶苇琦
“华狮艺锦——中国新加坡当代艺术三十年”展览及其相关国际学术讲座、圆桌论坛的举办,开启了中新两国高质量的文化和艺术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两国艺术发展的历史,还展望了未来的合作前景。通过艺术这一媒介,共同探索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