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海报
第三届“广州•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将于11月28日至12月2日举行。皆是将有来自18个国家的31位艺术家在小洲村的优游当代艺术中心进行艺术创作。这是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节,对提升广州和华南地区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当代艺术领域的地位有着深远及重要的意义。
去年,媒体的高度关注让我们受宠若惊。七家电视台和广州部分主要报纸均对艺术节进行了报道。同时,艺术学生、游客、艺术从业者以及孩子和村里的老人,这一大群观众对艺术节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也让我们感到十分惊喜。
在小洲村这样一个极富历史感,充满艺术气息而又有着独特观众群的地方举行这一艺术节,是我们有意想让大众走近并接触当代艺术——让艺术走进大众,而不是等着人们走进艺术。“广州•现场”就是这样一个沟通艺术和生活的桥梁。“当代艺术在社会中起着一个教育的作用,它为各代人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为孩子也为老一辈创造了一个充满好奇,提问和快乐的氛围。在我们看来,不让人们对当代艺术失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相信人类的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和与他人产生共鸣的能力的深度发展,只会对整个社会有益无害。这正是“广州•现场”的目标,尽管这跟很多其他的事业一样,总是需要花时间。时间是行为艺术主要特征之一。问题仅在于我们应如何使用时间,如何为我们自己或是为我们所有人使用时间”,“广州•现场”的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如是说。
今年,“广州•现场”以“在时间维度上的身心”为策展理念(详情见“策展理念”)。同往年一样,今年的“广州•现场”将会有国际知名的海内外艺术大家前来创作,但也会有初露头角的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进行展示,例如来自于爱尔兰的传奇艺术家尼格尔•鲁尔夫(今年海报人物,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及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和广州本土的才女艺术家钟嘉玲。在“广州•现场”推广广州艺术家,是“广州•现场”致力的目标,也是激发到场的国际策展人和组织者对广州艺术家产生兴趣的第一步,像去年参加“广州•现场”的广州艺术家杜梁已受到另外两个欧洲艺术节的邀请。“广州•现场”以此建立起了一个艺术家交流的平台。
“广州•现场”今年的活动和去年一样密集。的确,比起上两年,我们今年邀请到了来自更多国家更多的艺术家进行创作。阿里•艾•费特拉维和瓦提克•艾•艾美瑞,这两位曾于2012年获得过瑞士艺术奖的瑞士艺术家将在本届“广州•现场”进行创作表演。自十二年前起便连续组织闻名遐迩的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北京艺术家陈进,也将参与本届的“广州•现场”。但或许第三届“广州•现场”在一个方面是和前两届不同的,那就是——我们今年会优先展示年轻的艺术家,因为引领未来的通常是年轻人。我们更期待也更想生活在未来,但当然也不会弃过去于不顾。对此,也可以说不会弃艺术品质于不顾。“广州•现场”的艺术标准从未改变。相反,和前两年一样,保持“卓越艺术、勇敢无畏、真实无假、即时即刻和独创新颖”不变。
“广州•现场”将从在广州美术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的美术学院举行为期两天的讲座开始。今年新的合作伙伴是中山大学的外国语学院,该学院创意写作专业的本科生将参与到我们的工作坊当中,并书写他们对此次艺术节的感受。这样的伙伴关系展现出艺术界能够与高等学府积极合作,为学生和艺术家创造出一个令他们每个人都受益匪浅的氛围,当然这样的氛围也会让前来参与“广州•现场”的观众们收获颇丰。
此外,今年的“广州•现场”在行为艺术创作之后会举办两场开放对话,届时观众可以就艺术作品、创作意图和创作过程等问题向艺术家提问。此次“广州•现场”还引入了“与艺术家见面”的圆桌对话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观众可以和艺术家们一起坐在优游当代艺术中心的咖啡馆里,以一种更随意的方式讨论艺术。这正是“广州•现场”想要达到的效果——在观众和艺术家之间建立一种能够加强相互联系的人际关系,在现代艺术家和大众之间搭建一座能够持续交流的桥梁。
“广州•现场”的策展人兼创始人乔纳斯•斯坦普说:“尽管‘广州•现场’现在已奠定了其作为行为艺术领域一大盛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但这并没有让我们忘记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关于观众,关于大众的。是要让观众与艺术家分享想象和表现成为可能。让成人,让大众,当然也让孩子们走进当代艺术和文化。由此,启发每一个人在他们自己的时间维度里去发展自己的身心。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智力上、情感上和社会交往上都有着更好的表现?每个人都知道,孩子即是未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广州•现场’的全部意义所在。”
策展理念
乔纳斯•斯坦普
2011年“广州•现场”的主题,是“人类的尺度”,这是行为艺术中一种深刻的特质。今年我们艺术节的主题,是“在时间维度的身心”。这一主题用意在于突出身与心的合一,以及身心与我们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在行为艺术中,身与心也是不可分割的。“无身无心”,则没有一件行为艺术作品能够现场完成。艺术之外,身与心还是让我们得以称之为人,得以以人相系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身心合一的这一概念,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精髓。但这一概念也是一种常识。我们怎么可能使身与心分离;怎么可能只把身体看做是表皮,而把它与存在于其中的心相分离呢?只有人能够做到身心合一。在行为艺术中,艺术家们正是用身与心的合一来表达其作品。
在行为艺术中,艺术家们不需要表演,不需要假装扮演一个角色,不需要变作别人,也不需要请其他人来表演,只需做一个行动中的人。在艺术中的身心合一,是艺术家们最想要传达的精神。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行为艺术能与中国当代艺术产生那么强大的共鸣,为什么它能吸引那么多的中国艺术家的原因。行为艺术已成为人们找寻思想存在与物质存在融合的媒介。
首先,行为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即兴表达。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身心密不可分。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首先会思考要表达些什么,得出一个想法之后,便思考如何表达。该或不该用哪些材料,要使用哪些动作或哪些行为。
在行为艺术现场创作的时候,这个创造性的过程往往会变得和原本计划的不一样。这样的变化是由身心决定的,而在那一刻它们实现了“合一”。行为艺术家很少遵循事先编好的动作,这与我们在舞蹈或戏剧中的所见不同。相反,他们的身心深受当前环境的影响。例如周围的人群,作品创作的场所,创作过程中的心情等。
艺术家们创作的时候,遵循的是情感和思绪涌动,遵循的是合一的身心,并以此向着“合一”的方向来变化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当然,“合一”的表达并非易事。表达的灵感不会自动找上门来。艺术家们需要情感和智力的力量来成功地表现“合一”。而艺术家们也并非总能成功,毕竟这是一个现场即兴的创作过程。如果说现场行为艺术创作是有风险的,那么勇气、坦诚、直觉和即兴能力则是它的内在本质。
身心于创作之时实现“合一”,这可能就是行为艺术成为一种令人兴奋、如此迷人的艺术形式的原因。我们面对的是未知——不知道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也无法猜测艺术家们将要展示些什么。我们只能在现场,随着时间推移,来观察着艺术创作的过程。这样的不可预知,这样的意料之外,还有那些很可能发生的创作方向的即时转变,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想象。我们只能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继续观看和体验接下来发生的……
接着,我们需要来思考一下每一个行为的意义。所有的细节,对于我们理解作品来说,同等重要。比如,艺术家的装备和服装,使用的物品和材料,行为中动态或静态的动作,凝视的目光,还有需要的时间等等。是的,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这些细节都一样的重要。
如果说有什么是和行为艺术息息相关的,那就是时间。时间也许就是除身心之外,对于我们来说最为宝贵的资源了。我们都用时间来做些什么?我们是怎么使用时间的?很有效地?高质量地?或快或慢,或静或动?时间对我们有什么价值?我们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是出卖了自己的光阴?我们是怎么利用时间的?行色匆匆意味着什么?慢条斯理有些什么意义?无为又有着怎么深层的涵义?当我们体验行为艺术的时候,我们对时间的感悟也更深刻,以及间接地,对如何利用时间也产生更多的领悟。
除了身心和时间,行为艺术的另一重要特质,是缺失一种受任何材料、工具或媒介的统治。正是这种“缺失”,能够使艺术家们自由地在各种材料之间尽情地发挥,涵盖所有,亦或者一律不用。这是行为艺术非常突出的一个特质。艺术家们不被束缚于重复地使用某种材料、工具或者媒介。整个创作过程超越了材料以及其本身的局限性和重复使用性。
行为艺术中,至关重要的,是身心的意义,是所追求的行为的意义,是时间所给予的意义,是艺术作品的主旨。这些元素将行为艺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摄影、电影或装置,区分开来。在这些艺术类型中,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受限于所使用的工具,最终活生生地分割艺术家的身心与他们的作品。而在行为艺术中,这样的在时间维度的身与心的分割从未发生。
在时间维度的身心就是行为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基本工具。时间包含了现场创作的整个过程,还有我们体验现场行为艺术时会体会到的“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的”感受。这种体验是我们观察作品投入的时间的结果,是随之而来的期待和不断的等待的结果。这种感受让我们和我们的身心紧密相连,也将我们和艺术家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看重的是一种参与感,一种分享度。这也是行为艺术最为看重的——不分彼此的归属感。
艺术家
克•艾•艾美瑞,瑞士
阿里•艾•费特拉维,瑞士
密•安德,德国
安娜莉亚•贝尔特兰•依•哈奈斯,西班牙
毛瑞斯•布洛克,荷兰
古斯塔夫•布罗姆斯,瑞典
陈宇飞,中国
陈进,中国
路易•柯南斯基,法国
崔涛,中国
斯蒂夫•瓦侬尼,美国
杜梁,中国
伯尔吉特.汉森,丹麦
玛•艾,缅甸
何利平,中国
海丽内•胡卡泰瓦尔,芬兰
马格纳斯•洛基•克里斯汀逊,冰岛
文在善,韩国
艾瑞克•斯科特•尼尔森,美国
西蒙•拉玛,韩国
尼安•林•特,缅甸
任前,中国
尼格尔•鲁尔夫,爱尔兰
成能庆,韩国
多萝西•赛罗尔,德国
托马斯•斯然玛,波兰/芬兰
安德雷•韦克斯勒,新加坡
奚建军,中国
阿涅丝•溢,新加坡
钟嘉玲,中国
季默,法国
【编辑: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