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四点,第三届“新朦胧主义”展览在東京画廊+BTAP开幕。“新朦胧主义”展览从2013年开始,将延续数年并预计将以亚洲文化艺术为主体推广至世界。延续上两届“新朦胧主义”展览的理念,第三届“新朦胧主义” 继续邀请了建构和研究1980年代以来中国水墨艺术理论和创作观念的批评家皮道坚先生担任学术主持 。本届“新朦胧主义”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十位艺术家,包括美国艺术家Adam Weston,秋麦,日本艺术家吉田晓子,栗原一成,永原トミヒロ,巴基斯坦艺术家Fatima Haider,以及中国艺术家邱世华,彭斯,杨勋,杨国辛。
“朦胧体”是出现于日本明治时期的一种不使用传统线描或者无明确轮廓线的绘画风格。1898年(明治31年)冈仓天心作为课题向日本美术学院的画家们提出的“绘空”这一概念,随其应运而生的就是一种在当时被称为“朦胧体”的新绘画表现。这里所说的“绘空”,不仅指的是将眼前风景简单地写实记录下来,而且也指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周遭,风声鸟语甚至是树木摇曳的样子,通过笔触将其生动地描绘表现。不仅日本画家如此,在透纳、“印象派”以及和“朦胧派”同时代的美国“色调主义”等西方作品中也都能找到类似绘画表现的影子。20世纪初,冈仓天心和横山大观前往美国时,作品曾在当地大受欢迎,其缘由想必多少与“色调主义”在当时广为盛行的背景有关。而诸如此类的风格,在中国宋元时代的山水画抑或东方绘画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表现与位置,也是本展览期望侧重探讨的话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绘画一直如此相继交错又多元地发展着,本次展览旨在用国际性和历史性的视野对当代的艺术表现进行重新审视并探讨。
对何为神,何为人,何为自然的思考,是“新朦胧主义”系列展览想要探讨的核心要义。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进步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对神的存在最不够重视的时代。二十一世纪人类必须考虑的事情,不是以进步为借口的破坏,而是共存的问题: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存,以及重新认识神的存在。我认为这才是艺术家应该担负的职责。本次展览展示了拥有这种职责精神的艺术家们的最新创作。
“新朦胧主义”旨在以此历史风格构想为前提,对“朦胧主义”进行一次新的探索。这将是在西方艺术语言蔓延的环境中对亚洲艺术语言的一次回溯也是一次新的探索与尝试。“新朦胧主义”系列展览不仅仅在艺术语言上是一次探索与总结,更希望在学术高度上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