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广东文艺繁荣,积极培养、扶掖青年评论人才,组建“文艺时评”高端智库,针对全国热点文艺现象发出广东声音,提升广东文艺评论队伍在全国的影响力,由南方日报社、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广东青年评论家论坛”近日在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举行。近20位来自文艺界的学者、作家、批评家莅临,从文学、艺术、传统戏曲、电影等不同领域切入,探讨青年评论家在当下面临的转变和挑战。
网络评论热潮,理性看待流量导向
会上,几位发言嘉宾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网络批评”的话题。如今,评论文章的发表渠道网络化,使得批评的及时性加强,互联网空间来讨论也更容易接受到来自读者的声音。但点赞、点击率的衡量标准也带来争议。
作家王威廉指出,网络评论的到来,点击率、互动性的介入,使得我们存在某种精神焦虑:艺术已经被点击率所占领,失去了它的艺术尺度和公共性。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走回现实。“以前我们要追求的是在一个虚拟世界里发声,把文化虚拟化,今天我们恰恰要往回走,走出虚拟的网络包围圈,多构建一些线下的活动,让艺术能够结合这个时代的现实感,也能结合文学本身的艺术性。”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林岗也表示,虽然点击量不代表一切,但批评者始终会面临一个平衡的问题,即见解和受众之间的平衡,这对新一代文艺评论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文风、观察的角度,怎样去跟受众沟通,怎样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传播好自己的声音。
评论同质化,亟须唤醒青年意识
自嘲“不再是青年”的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感叹道,中国很多作家、批评家基本上逃脱不了“中年困境”这个问题,而整个中国文学的状况可能都在面临一个类似于中年困境的问题。即便是今天看来“很新”的网络文学,许多作品内里思想实则腐朽老套。
面对这种情况,谢有顺认为,重新唤起青年意识,年轻评论家不妨多一点现实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静一直在做传统戏曲研究,对该领域评论的同质化也深有体会。她认为,如何通过粤剧粤曲的传播,凝聚更鲜明的文化身份感认同,是做戏曲评论的人需要考虑的。对于传统的戏曲和曲艺来说,一方面要保持它的专业性和特色,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吸取一些当代的艺术观念。
除了学院派批评家,她还呼吁大家关注一些自媒体上发声的群体,比如在粤剧领域的自媒体作者“白云山包子店长”的影响力就很大,网络上类似这样“卧虎藏龙”式的评论者更需要关注。
推动本土创作,做好“文化中间人”
另一方面,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为评论家提出了一个新定义———文化中间人。他认为,好的文艺评论家会把一个好作品挖掘出来、弘扬出来,承担像齐如山之于梅兰芳的角色。
广州大学副教授、电影评论家周文萍提示了“粤派影评”建设的必要性。广东的电影票房连续17年在全国占据第一位,但是在创作、评论方面,广东离“电影强省”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周文萍在会上介绍了广东电影的创作和评论界现状,挖掘优秀的广东本土电影创作者,是她作为一名“文化中间人”的责任和使命,也应该是以“求真务实、包容开放”为特点的粤派影评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