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六落幕的宁波富邦2012年迎春拍卖会开始,接踵而来的国内几场春拍成了预测全年藏市行情的“晴雨表”。2011年的秋拍寒流,挤走了拍场的许多炒作资金,却让许多手头资金不多的传统藏家重新有了盼头——或许那些前几年要卖上千万元的大师珍品,有可能随行就市进入“寻常百姓家”?
还有一则近在咫尺的“财富神话”也在激励着宁波的传统藏家,一名宁波藏家去年花2000多元购买了一幅古代书画,竟然在半年以后以250万元的价格卖出,有可能是国内有史以来拍场捡漏的最高纪录。
定价不当致成交率较低
虽然在全国只能算得上是三四流拍场,但宁波富邦2012年迎春拍卖会高涨的人气却丝毫不亚于一流拍场,因为它是国内2012年上了规模的首场春拍,全国各地的藏家都“领市面”来了。
观者云集,成交额和成交率却并不那么乐观,书画场上百万元的仅有4幅,实现最高成交价的是1200万元的董其昌《山水》水墨绢本,和去年春拍时5200万元的张大千《圣母抱耶稣像》有着不小的差距。宁波藏家柳西精舍送拍了10幅书画,只卖出5张,但他仍表示“比预想的要好”。
“成交差强人意,主要是因为底价过高”,一位藏家告诉记者,富邦的定价并不能反映整体拍市的走势,原定的2011年秋拍因为种种原因,推迟到了今年年初,因此本轮春拍的所有拍品都是去年春拍结束后征集的,底价是按照去年高涨的春拍行情而定,因此定位较高。
另外,拍卖会鱼龙混杂、定位不当,让买家连呼“看不懂”,也影响了成交率。比如一幅黄胄《墨驴图》,起拍价3万元,若是大开门画作起步价就应该在10万元以上,而若是仿品市场价也只有几百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藏家坦言,标价两边都不靠谱,他心里就犯嘀咕了,花三五万元若买个仿品未免太不合算。还有一幅齐白石《良禽图》,起拍价35万元,场面成交价100万元,而若是放在外地拍场,起拍价至少在100万元,成交价则会在300万元以上。一些自称“看不懂”的藏家望而却步,没有参与竞价。
淡市“无底价拍卖”风行
相比之下,同期在香港举行的古鑑专场拍卖会和本周六将在上海举行的驰翰春拍会底价就低了很多,古鑑专场全场无底价起拍,“竞价上3000元的就几乎可以肯定是真品了”;驰翰印发的图录里也有很多无底价拍品,“驰翰的拍品档次比富邦的高出不少,但底价定位低了很多”。
据资深藏家透露,相比富邦迎春拍卖会的定价,驰翰拍卖会上同类拍卖品定价总体上只及富邦拍卖会的两成左右。
记者在雅昌的拍卖预展页面里还看到一则“2012年百雅轩同一藏家无底价拍卖会”字样,而这样的表述方式是从前极其罕见的。
无底价拍卖方式的流行很能反映拍卖公司的态度:经历了2011年的秋拍寒流之后,用开放式的价格为买家们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打消他们的观望情绪,吸引其及时出手。
传统藏家重新有了盼头
捡漏,是许多藏家的“终极梦想”,也是吸引热钱滚滚而来的重要原因。在行情高企的2011年,宁波人孙先生捡了一个创纪录的“大漏”:他在上海一家不入流的小拍场,花2000多元买了一幅清朝宫廷画师沈源的《宫廷百子图》绢本,去年10月份送拍上海的知名拍卖行朵云轩,朵云轩将起拍价定位2000元,并在旁边注了一个提醒为仿品的“款”字。没想到买家里高手云集,有好几个人居然在民国出版的《古代书画图录》里查到了出处,几位认定此画为真迹的买家几番竞价,最终以250万元的价格买入。半年增了1200倍,这样的捡漏纪录在历年的各大拍场绝无仅有。
在柳西精舍看来,孙先生的机遇并不具有典型性,“在拍卖价格越来越高、真迹绝品越来越少的前几年,能够在末位数加个零,或者翻一倍,已经表明你是‘捡漏界’的高手了,大量热钱的涌入抬高了藏品价格,让传统藏家几乎无处施展身手;值得庆幸的是,去年的经济寒流挤掉了不少收藏市场的泡沫,却也给传统藏家提供了更多的‘捡漏’机遇,无底价拍卖就是很能振奋人心的一个现象”。
柳西精舍通过委托竞价在香港的古鑑专场上购买了几件藏品,价格都在几千元左右徘徊,而他本周六还将赶往上海,主要目标是一幅明代丰坊的草书,“定价很低,还注了一个提醒为仿品的‘款’字,但我曾经学过他的书法,从图录上看字迹还是值得认可的,主要是到预展去看看它的纸质、墨色和印章,究竟有没有现代仿造的痕迹。丰坊是明代宁波最有名的书法家,地位仅次于文征明,如果是真品,价格在几十万元左右。”
【编辑:张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