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15个房间”在上海举行 这些“雕塑”在下班后回家

来源:澎湃新闻 2015-09-28
“11、12、13、14、15个房间”系列展览就像一幢不断扩张的房子,每年增加一个房间,灵感来源于温彻斯特神秘屋的主人温彻斯特妇人,她指使工人不停地建造房子,不能停下。

2011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诞生,此后数年在德国艾森鲁尔、澳大利亚悉尼、瑞士巴塞尔继续发展、演化,而今,2015年9月25日,扩充为“15个房间”的本项目登陆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整个展览将持续到11月8日。

“15个房间”展览室内空间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设计。

进入展览现场,观众将看到由普利茨克建筑奖得主、鸟巢的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精心布置的空间。一片肃静的白色大厅,仿佛是一个小镇的广场,在两边分别排列着一连串可以打开的门。龙美术馆的伞形结构墙被覆盖以镜面,使得这个抽象化的空间变得仿佛是无限的,而观众时刻会在每一扇门前面消失或出现。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为克劳斯·比森巴赫和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希特,前者为纽约MoMA PS1的馆长兼首席策展人,后者是伦敦蛇形画廊联合总监。从2011年的“11个房间”以来,策展人会邀请每位艺术家为一个房间带来一件作品,而其媒介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画布、青铜、影像……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曹斐作品《即将到来》(2015)。两位演员在空中荡秋千,每次荡起来都试图去触碰乐器。

双飞艺术中心作品《奶之纯爱》(2011)。艺术家请了9个老大爷和9个小鲜肉来泡牛奶浴。

每一年的参展艺术家都会发生局部的调整,今年的展览同样因地制宜地邀请了多位中国艺术家的参与。西方艺术家包括小野洋子、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布鲁斯·瑙曼、提诺·赛格尔、琼·乔纳斯、阿洛拉和卡尔萨迪利亚、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劳拉·利马、奥托邦戈·恩坎加和罗曼·欧达科,中国艺术家包括曹斐、张洹、胡向前、徐震和双飞艺术中心。

小野洋子的行为艺术作品《触片》最早是在1963年创作的,是本次展览最早的一件作品。展厅里一片漆黑,观众只能凭借触觉在其中感受、行动,策展人比森巴赫介绍说,这件作品在本次呈现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你无法了解,更无法控制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观众的行为,所以虽然作品创作于50年前,到现在来看都可以算是激进的作品。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作品《艺术必须是美的,艺术家必须是美的》(1975)。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必须是美的,艺术家必须是美的》则是重新演绎了她在1975年的作品。表演者端坐在房间正中,不断地、用劲地梳理自己一头长发,同时口中大声宣告着:“艺术必须是美的,艺术家必须是美的。”这种极富仪式性的行为让观众在感动的同时,反思艺术本身的一些问题。

比森巴赫表示,1990年代的时候,很多老一辈行为艺术家常常被称为“影像艺术家”,因为她们的表演往往是以视频或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的,然而,在前互联网时代,这些影像资料往往难以获得。而今,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行为艺术的存续和演绎的问题。本次展览,尽管艺术家本人并不会在场,但是艺术依然在这里。
布鲁斯·瑙曼作品《墙-地板的位置》(1968)。本次展览中表演者再现了艺术家与墙面相联系的28个动作。

琼·乔纳斯作品《镜面检查》(1970)。表演者手拿小镜子,认真检查自己的身体。

如果观众进入展厅推开的第一扇门就是正对面的那一扇,那么他将会受到表演者的热情欢迎。在提诺·赛格尔的《这是交易》中,表演者会以10块钱为交换,邀请观众分享自己关于“市场经济”的观点。也许你会联想到而今的经济、金融局势,也许你会对于这小小空间中的这场交易进行反思。

罗曼·欧达科作品《交易》(2011)。

隔了几个房间,另一场《交易》正在进行。罗曼·欧达科的房间里端坐着一位大叔,仿佛是一位精明的小贩,招呼观众与他交换桌上的东西。不同的是,对他而言,一件物品越具有故事性,则越有价值。

那么,这“15个房间”里正在上演的一幕幕,是行为艺术,是戏剧,抑或是其他什么?对于策展人而言,他们更愿意将其视作一件件“现场雕塑”作品。不同的是,当美术馆关门以后,这些雕塑也会走出美术馆,下班回家。

这些空间有的明亮,有的黑暗,有的嘈杂,有的静谧……唯一相同的是,它们都是5米乘5米大小的空间,它并不是很大,算不上一个舞台,也称不上一个画廊,它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空间。策展人希望,观众在推开每一扇门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放慢动作,和艺术亲密相处。

阿洛拉和卡尔萨迪利亚作品《旋转门》(2011)。舞者组成的“人墙”会慢慢旋转,好像一道旋转门。
 
奥托邦戈·恩坎加作品《植物繁殖体》(2014)。表演者头顶夜丁香,表达民族离散的意味。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