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一天,上海画家许德民走进他位于上海绍兴路上的角度画廊。吃完盒饭,他开始和助手打扫画室,抹去灰尘。“这家画廊我经营了8年,至今仍然原地踏步,我打算找个合伙人来经营它。”许德民说道,谈话期间,几个地产中介公司打来电话,希望和许德民谈成房屋租赁买卖。
许德民是上海抽象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近年来尤其活跃。这位上世纪80年代的诗人,90年代转入画抽象画至今。他相继举办过抽象艺术系列讲座、抽象画高峰论坛,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抽象艺术杂志《中国抽象艺术》,研究专著《中国抽象艺术学》也将于近期出版。
抽象画,源于20世纪欧洲,以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列维奇为代表,分流为“热抽象”和“冷抽象”两大趋势之后,又分别形成了抽象表现主义、光效应艺术和极少主义等流派。至今“世界第一成交价”的画就是来自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1948年第五号》,在2006年卖出了1.4亿美元天价。那时,美元尚未开始贬值,约合人民币11亿元。
今年9月上海艺术博览会举办之时,许德民策划了一个“中国抽象艺术上海十人展”,希望通过抽象艺术家的群体力量唤起大家对抽象艺术的关注,刷洗抽象艺术的边缘状态。不过,现实低迷的成交让许德民不得不徒呼奈何。
当国内当代艺术在媒体和市场上大红大紫的时候,许德民和抽象艺术,同样都只是看客,唱主角的都是当代艺术;而当代艺术市场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许德民以为抽象艺术的机会来了,他试图振臂高呼,不过让他失望的是,他的作为依旧如同竹篮打水。
许德民是偶然入门抽象艺术。在他还是一位诗人的时候,他喜欢画一些钢笔画,用来配合诗的意境。1990年,许德民出过一个诗画册。结果有次发现外国友人看不懂他的中文诗,却看懂了他的画。这让许德民萌发了“要做一个国际化艺术家”的念头,从此专注于抽象艺术。
许德民从2000年起,在绍兴路上开始经营起这家抽象画廊,大概近百平方米的房间,已经大大小小堆满了不下20幅已经涂完油彩的布上油画。这家画廊虽然地处市区黄金(160,-8.38,-5.00\%,吧)地段,但由于经营抽象艺术,每天光顾的人寥寥无几,比起热闹的M50艺术园区,画廊几乎要依靠一些老客户才能支撑下来。这几乎也是上海一些经营抽象艺术画廊共同面临的问题。
因为画廊经营的缘故,许德民专门做了一个艺术市场调查。他发现,虽然画廊里的抽象画一直不好卖,但在低端抽象装饰画市场,500~2000元以内的抽象画成交量占据了大半,这也得益于迅速崛起的酒店业;而在抽象画的高端即原创市场里,近8年来,一直没有明显的变化。以许德民的角度画廊为例,2002年,他去伦敦做展,10天展览卖出了大小20多幅画,几乎每天都有成交。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而更让他感觉到不理解的是,在国外,抽象画被奉若圭臬,世界上目前成交价最高的是抽象画;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也有赵无极、朱德群等抽象艺术家在国外功成名就。但在中国,抽象画依然入不了主流艺术圈。
许德民喜欢拿油画的崛起来对比抽象画目前的状况。在他看来,现在被边缘化的抽象画就好像上世纪50年代被冷落的油画一样。但在资本推动下,现在油画取代国画成为艺术市场交易的主体。“当代艺术是这个时代的爱好、兴趣,抽象艺术与它相比有一定的价格落差是合理的,但不应该相差这么大。是资本在这方面的误区,造成了抽象画巨大的低谷。资本的眼光往往是滞后的。”他说道。
事实上,抽象艺术在中国一直被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抽象艺术完全是西方现代主义的产物,不具有本土文化的代表性,所以众多艺术评论家对此三缄其口;而以许德民为代表的艺术家则认为抽象艺术甚至是发轫在中国。这两种理解上的相对立的情绪,使得国内对抽象艺术审美标准好坏的判断比较模糊,这也阻挠了资本的兴趣。
“抽象,是视觉艺术的构成元素,是美学研究的语言基础。在艺术界,抽象一直是比较学术化的领域,对抽象长期坚持如一的艺术家,也因此显得引人注目。由于新媒体艺术的逐步兴起,抽象艺术反而在有些人心目中显得老旧过时了。其实,艺术的各种语言风格之间从来就不存在进化与淘汰的问题,抽象艺术作为一种‘形而上’的视觉形式,将永远存在并不断发展下去。”上海美术馆前执行馆长李向阳如是说。
现在,许德民仍在为画廊的生计发愁。他打算把画廊的经营转交别人之后,自己成立一个抽象画院,专门来做抽象艺术的研究和推广。不过,有一点可以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抽象画的高端消费市场上,国内已经有人开始慢慢靠近原创画的收藏。这种墙面视觉消费方式正在悄然形成之中。
【编辑:王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