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的温度,也该让‘体制外’艺术工作者感受到。”市政协委员陈海波一直关注着创作界的“弱势群体”,多年工作中,他接触了数以百计的这类艺术家,对他们的境遇有较深入的了解。
“没有固定的创作场所、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不被‘圈子’关注,作品的价值还常被低估……”列举出“圈外艺术家”的职业困境,陈海波叹了一口气:“其实他们中很多人的作品,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力量。”
这些年,陈海波每年组织“新瓷NewChina”文化推广活动,他常邀请“圈外艺术家”参与其中,而他们在活动中数次“神来之笔”每每令他难忘。2013年7月,陈海波组织艺术家赴北极开展文化交流,一位冰岛艺术家即席创作了一幅抽象派绘画。中方艺术家谁来“接招”?站出来的是自由职业画家朱者赤,他用中式水墨仿冰岛艺术家西洋画笔法,直接在其画作上作画,这幅相得益彰的“合作作品”,赢得一片赞誉。2015年2月,陈海波带领艺术家们去南极,在南大西洋航船上,朱者赤即席用冰雕刻了一座弥勒佛头像,围观的中外观众都屏着呼吸,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为之照明,成为整场旅程中最感动的场景。“用水墨作西洋画,以冰雕刻佛像,我在其中感受到的,是久违的艺术创作激情。”陈海波说。
“久违”一词背后,是陈海波近年来对不少体制内艺术工作者不留情面的批评:“我看到不少‘圈内人’过分享受体制温室的‘安’与‘乐’了!”作为陶瓷鉴赏家,陈海波痛批过一些顶着“工艺大师”名衔的体制内人士占着很多资源,却连最基本的美术基础都没有,还喜欢顶着名号招摇撞骗,自认为了不起,其实只是守旧拘泥于所谓传统技法。他直言,要增强城市文化活力,真需要体制外人才在创作中迸发的激情。
今年年初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陈海波提交《关于培养上海城市艺术文化吸引力的建议》提案,希望上海在聚焦加快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能够关注城市艺术文化建设,激发艺术文化吸引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文化魅力。其中特别建议政府加大对体制外艺术家重视,给这一群体多些“温暖”:“对他们而言,从自身专业的建立到自身实力的被发掘,其中等待、时间、孤独是最艰难的地方。”
帮助他们度过这一“劫”,激发与呵护更多激情,给予艺术创作更多的可能性,正是陈海波这件提案的初衷。他恳切希望职能部门珍视这些激情的种子,为这些本可以不管的“圈外艺术家”多搭建平台、给予机会,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工作者被这种氛围所吸引而来到上海,为这座城市注入不可估量的文化创造力:海派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包容和多样。
“那一次巡展现场的冷冷清清,我始终忘不了。”2015年,陈海波在日本访问时有次尴尬的观展经历——那是中国美协年度优秀作品展在日本巡展,陈海波兴致勃勃地前去,却发现偌大展厅连他在内只有两人。“国外观众对当代中国艺术创作不熟悉、不重视久矣。”陈海波说,要树立起文化自信,要靠多“走出去”,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艺术水平:“无论体制内外,这是共同使命,期待早日实现淡化差异、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