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历史记忆的时空再现:53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机构邀请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国华 2009-05-06

    2009年6月,作为对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对东西方交流所作出的历史贡献的敬意,53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机构邀请展的参与者,九位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将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以“给马可波罗的礼物”这个历史的有趣出发点,在向马可阁下献礼的同时,将中国的文化以新的想像与创造再次呈现在意大利、欧洲乃至世界面前。
 

    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家庭的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用长达数十年的艰苦旅行,几乎走遍了当时对于欧洲人显得颇为神秘的“东方世界”。1298年,在热那亚人的监狱里,马可波罗完成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播后,《游记》已经家喻户晓,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问世后的《游记》成为了当时欧洲人对东方世界了解的重要途径,并在继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三次西征后,又一次让西欧基督教世界对东方的震惊和好奇,尤其是对中国探寻的热潮。马可波罗于公元1275年,时值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1260—1294),随同父亲与叔父到达中国。他在中国居留了17年,足迹几乎遍布中国的南北。因此《游记》对中国蒙古,尤其是对中原、江南、西南以及西北地区有着十分详细的描述。
 

    马可波罗通过数十年的艰苦为东西方交流所做的工作,也许在通讯高速发达、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只需短短数月即可完成,但是,在交流过程中的问题与复杂性并没有随着“工具”的发达而有所减少。对于这种复杂性,参展的九位艺术家们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各自采用了冷静与智慧的方式进行陈述,因此无论是叶放搭建的“园林”、周春芽的“绿狗”、方力钧“灰色墙面上的画框”、张晓刚借用《游记》内容的“照片”、吴山专“买就是创造”的符号、何多苓带有隐喻的女孩、王广义对圆明园被焚毁现场的还原、岳敏君的迷宫还是张培力照片中的杭州“圣马可广场”,在简单的“形式”下,都有着深刻的“所指”。
 

    2009年3月,蔡铭超在圆明园兽首事件中的行为以及国人对此的反映证明了,自1978年中国再次向西方打开国门后,虽历进三十年的发展,但由于文明基本语境的丧失,肤浅的炫耀心理、阿Q式的蛮不讲理仍然是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无论如何,经济发展不能取代文化的进步,在面对问题时,只有将人类知识所具有的批判性与思想性融入冷静而具有说服力的讨论与行动中,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无理地谩骂与粗鲁地拒绝,只能使得在寻找文化归宿的国人在“狭窄的道路上等待戈多”——一个遥远无期的梦想。幸而,人类历史与文化是在不断的叠加以及修正的过程中形成的,而马可波罗的精神正是提供的正确范例——在西方世界对东方所知无多,并以“野蛮”冠称的状态下,马可波罗却勇敢地踏上了东行之路,为东西方建立了一座桥梁。也正是“马可波罗们”的努力,才有了今天所谓的“全球化”。在马可精神的感染下,此次参加特别机构邀请展的中国艺术家们,在威尼斯这个从来视艺术为骄傲的城市,展现今天中国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马可波罗游历东方这个历史记忆的时空再现——一次对正确的回忆,对错误的弥补。

 

        文李国华

    2009年3月16日

 

 

 

 

 

 【编辑:霍春常】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