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日食与天象的瞬时效应,艺术家如何用画笔表达

来源:澎湃新闻 李亚迪/编译 2017-08-24

当地时间8月21日,美国本土全境经历了日全食,近百年来尚属首次。如今人们可以举起手机,轻而易举地拍摄这难得一见的天象。那么,在摄影术没有普及之前,艺术家是如何记录天象的?摄影术产生之后,北美地区观测到的第一次日全食是什么模样?当代艺术家又是以何种方式表达古人眼中的“天狗吃月亮”?“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为读者梳理艺术家笔下的日食。


罗伊利希滕斯坦, 《日食》, 1975年

在经典莎剧《麦克白》的三分之一处,“反派主角”麦克白将自己的君主(苏格兰王邓肯)杀害。这一“违反伦理”的弑君行为引发了自然界的异象。从洛斯和一位老绅士的谈话,可以窥得当时的状况:“按钟点算,此时该是白天了,然而沉沉黑夜却将那天空中运行的明灯遮了个严严实实。难道是夜统治了一切,或是白昼感到了羞愧,以至于本该火辣辣的阳光亲吻大地时,黑漆漆的夜却笼罩了一切?”整个苏格兰高地笼罩在一片黑暗中,似乎上天也察觉到了大地上的罪行,要隐藏光明以昭告世人。

当地时间8月21日,美国本土全境经历了日全食,近百年来尚属首次。或许有些人会将此天象做麦克白式的解读,太阳的消失是否意味着美国如今的形势是一种“清醒的黑暗”?但现在的我们至少知道日全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与政府并无实际关联。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出现的现象,可准确预测,美国宇航局甚至为公众提供日食搜索引擎,最远可查到公元3000年。


巴特勒,《1923年的日食》(Eclipse in 1923)

1918年美国发生日全食的时候,一组宇航员邀请艺术家霍华德·罗素·巴特勒(Howard Russell Butler)至俄勒冈州的一处观察站,记录周一下午几百万社交网络用户见证的景象。巴特勒一生观察过四次日食,这是第一次,由此绘制的月球运转和其他天象在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展出。展览名为“瞬时效应:霍华德·罗素·巴特勒的日食与天象”(“Transient Effects: The Solar Eclipses and Celestial Landscapes of Howard Russell Butler”),规模很小,但意义深远。他用柔和的色调,一丝不苟、精确地画出了太阳被吞没的过程,成为第一批用艺术记录科学景象的艺术家。它们准确还原了在某个特定位置观察日食所能看到的景象,为周一的日全食打下铺垫,也延续了最近展览中流行的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趋势。


巴特勒,《北极光》(Northern Lights),缅因州

巴特勒(1856年—1934年)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物理与电气工程,但在20多岁时转向绘画与艺术(曾任卡内基音乐厅主席将近十年)。他首先着手的是肖像画与景物画,在缅因州海岸观测到北极光之后才唤醒体内的科学使命。在这幅北极光中,他没有画绿色、蓝绿色和紫罗兰色的光,而是速写下北极光的形状与轮廓,并对光影做了详细笔记。一百年后,我们终于可以通过Photoshop中的色值、饱和度和亮度标记色彩,而当年的巴特勒已经能够运用公式标记出哪种光去向哪里,并借助笔记和记忆绘制出宇宙景观了。


巴特勒肖像


1918年巴特勒记录日全食的部分日记

巴特勒此前从未见过日食,而且只有两分钟时间去观看月亮遮挡住整个太阳(日冕除外)。一位海军军官用秒表测算过,巴特勒的创作以10秒或20秒为单位:画出日冕的轮廓,估量天空和月亮的颜色,然后涂下日食边缘膨出的日珥,最后才开始作画。见过日食而且看过巴特勒绘画作品的天文学家将其作品视为完美的奇迹——无论是形式还是色彩,这都是一件兼具精确和现实等优势的艺术作品。


展览现场

巴特勒1918年画的日食中,光洁的橙色日冕将漆黑的太阳团团裹住,天空点缀着黑灰色的云,让人想起弗雷德里克·艾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和其他美国景物艺术家的作品。这幅画是日食三联画的其中一幅。另两幅分别是:1923年在加利福尼亚观测所作,包括黑太阳边缘一片金黄色的闪光,即所谓的倍里珠(Baily’s beads,日全食时所见的犹如一串亮珠的弧形亮斑,太阳即将被全部遮挡时出现);以及1925年康涅狄格州的日食,其中有长长的白色光穿透云层。这些便是日冕层产生的太阳风,不过有艺术情调的观测者可能会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光环。


巴特勒所绘1918年日全食


巴特勒所绘1925年日食

在可以用相机全面捕捉到日食之前,巴特勒的画获誉极高,因为它们不仅是个人观察成果,还是重要的学术研究材料。1920年代中期,他还在做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顾问,并设计了一只巨大的航天翼,可惜由于大萧条的到来未能实现。这一时期,巴特勒画了许多天体图景:从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看蓝色的地球,或者从火星的卫星上看朱红的火星。想象超越了观察,比如火卫二的表面呈现为烧红的黏土状,但这些也是基于大气、阴影和光的折射的模型和精确计算。但是他也放纵了自己一次,在《从火卫一看火星》底部,红色星球的阴影中,是一个人的头部轮廓。据推测应为画家本人,在这片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孤独作画。


巴特勒,《从火卫一看火星》(Mars as Seen from Phobos)

延伸阅读:艺术家创作的日食作品

在《麦克白》之前,路加福音曾记载耶稣死后“所有的光线消失”,许多画家,例如马提亚·格吕内瓦尔德(Matthias Grünewald),在耶稣受难图中也经常加入日食景象。日本版画中也常用日食景象来增加鬼魅气氛。现代艺术家约瑟夫·柯内尔(Joseph Cornell)、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阿尔玛·托马斯(Alma Thomas)则用日食来表示对科学的敬畏。.


阿尔玛托马斯《日食》1970年


1854年5月26日的日全食照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据大都会摄影部负责人杰夫·罗森海姆(Jeff Rosenheim)称,“摄影术产生之后,北美地区观测到的第一次日全食是在163年前,1854年5月26日。费城的威廉和弗雷德里克·朗根海姆兄弟(William and Frederick Langenheim)拍摄了八张连续的银版照片,其中七幅保存下来,目前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乔治·梅里爱,《日食:日月之恋》

乔治·梅里爱(Georges Melies)创作的《日食:日月之恋》(The Eclipse: Courtship of the Sun and Moon,1907年),说明艺术家对日食的迷恋由来已久。


戈特利布《日食图》


阿道夫·戈特利布,《雾》,1961,古根海姆博物馆藏

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藏于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雾》(Mist,1961年)系列,与日食密切相关,且有场景本地环境符号,颇具神秘性。


萨拉·查尔斯沃思,《日全食轨迹》(之一),洛杉矶艺术博物馆藏

萨拉·查尔斯沃思(Sarah Charlesworth)的《日全食轨迹》(Arc of Total Eclipse,1979年2月26日,出自《现代历史》系列。《现代历史》为一系列29幅黑白版画)。目前见藏于洛杉矶艺术博物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