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李帆主讲“过程的思考” 用作品佐证时代

来源:央美艺讯网记者 作者:盛扬 2011-10-12

李帆

 

2011年10月11日晚18时30分,中央美院设计楼红椅子报告厅座无虚席。众多版画系及其他院系师生济济一堂,共同聆听版画系副教授李帆有关《过程的思考》。李帆以时间为线索,结合作品,讲述毕业以来自身的创作经历与教学心得。他用真诚与幽默,博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版画思维

 

“版画思维就是将版画的制作流程、制作工艺与转印方式的经验转化到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方式。” 关注社会,选择恰当的语言呈现自己的思考,这是版画思维的优势,也是版画出身的人更有可能“跨界”的原因。

 

李帆的本行是石板画,坚实的基本功,使他具备了创作必备的技能,也为其日后的自由蜕变提供了可能性。在他的创作中,搜集素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似乎也是版画思维赋予他的,关于图像与拼贴的敏锐性。最初,图片主要来源于报纸杂志、服装店里的免费宣传品、楼盘宣传册、网络图片。继而,他会结合自己的思考,将图像中吸引自己的部分提炼出来,作为符号融入作品中。现在,他更加关注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再用多元的方式加以表达。

创作三部曲

 

他将自己的创作按时间分为三个阶段。“90年代”、“05年以前”、“05年至今”。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其题材由乡村转为城市,艺术语言由石版画转向丙烯、油漆。更深层的,则是他关于城市、关于生存状态变迁的思索。

 

第一阶段可简称“一展览两出版”。作为2000年之前创作的总结,《城市考古》展与《李帆素描 中国当代艺术家素描手册》、《都市透析--李帆石版画作品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从现在看来,他明显超额完成了任务。李帆将自己称作一名勤奋而敏感的画家,经常会给自己定目标。在版画方面,他要求自己的石板套色是最细致的,至今无人能超越他的记录。在创作方式上,他坚持大小尺寸并行,各种语言并行,在创作数量上对自己也有很高的要求。

 

第二阶段是“发现自我”。这种发现主要来源于《性本》主题的创作。这次展览对他非常重要,是一种日常积淀的厚积薄发,寻求的是画面表现上的一气呵成。他坦言:“作品画得很快,反之,准备,则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关于性与色情题材的描绘,自80年代已不稀奇。要想有所突破,常常很困难。社会的质疑、朋友的劝诫,在创作过程中,声音会从四面八方传来。中国人习惯于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展览恰好提供了一次脱离世俗羁绊,重构自身价值评判标准的契机。在此期间,他找到一种“活开了的感觉”,这种艺术上的成长是非常难得的。

 

第三阶段与“反思教学”是分不开的。2010年,李帆的《生意》展,在中央美院举办,旨在用自己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思考。他的发散思维课,得到了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公众的认可。他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坚持激励学生的创作。版画思维,尊重学生的研究方向。实验教学,亦教学相长。

 

佐证时代

 

作为60年代生人,李帆的作品中也结合着自身的城市记忆,叙述着大历史下的生活变化。李帆认为艺术家的责任在于记录时代,易英也有文章,把“记录时代”看作李帆的创作题材从农村转向都市的要因。

 

近来,李帆的创作中更加偏爱尺寸巨大的油漆画。他爱其泼洒自如的直接,爱其色彩分明的不调和。很有意思的是,与国际规范的制作要求不同,他似乎不大在乎表现材料的质量。他所寻求的是更自由,更直接的表现方式。对于一个充满述说欲望的艺术家,没什么比将自身的体验与思考跃于纸上更幸福的事了。“作品对于我来说就是自我救赎的过程,绘画给我的救赎感就是慢慢恢复到自己的本来。做这批画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愉悦,心里有一种释然。”

 

关于当代艺术,李帆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单从作品及其讲述中,我们似乎微微感到一种对当代艺术、对拍卖怪相的不屑一顾。在作品表现方式上,他选择了延续传统而非激烈反叛。90年代初,当“新生代”发出宣言时,李帆还沉浸在传统的农村题材中,且丝毫没有追风的迹象。然而,人无法与其生活的环境相割离。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熟悉圆明园画家村、经历了85新潮。关于当代艺术,很难有一个标尺来评价高下。没什么是非对错,没什么等级优劣,不同的艺术追求都将记录在历史中,他只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佐证时代。

 

李帆简介

 

1992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现为版画系副系主任。


 

 


【编辑:冯漫雨】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