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化蝶》之二 石版画 李楠
每年的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展无疑是广东美术界一次盛事,毕竟,绝大部分重要的美术家都是通过这条道路成才的。相对于热闹非凡与视觉感官上强烈冲击的本科毕业展,研究生展相对平静很多,研究生展览更直接面对艺术教育的瓶颈和艺术本身的危机与问题,而这些问题分别存在于每个展览的个案中,需要慢慢地品味。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宋光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就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存在教学上的差异性以及艺术教育深层次所呈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差异:在普及与精英之间
记者(以下简称记):研究生展览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宋光智(以下简称宋):广州美院的研究生展览因为场地问题分两个板块:美术学和设计学。展览场地在广州美院美术馆和岭南画派纪念馆展出,包括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在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作品。
记:展览观众和大学城校区的本科展览比较,入场人数怎样?
宋:入场人数我们没做统计,由于昌岗校区主要是研究生为主。在校学生没有大学城校区这么多,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展览重视学术性,看展览的主要是专业人士。
记:杨老师看过展览没?感觉怎样?
杨小彦(以下简称杨):看过,我的看法是:大学扩招以后,广州美院本科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已变成艺术普及教育,显示一种活力。精英教育主要集中在研究生这一块,逐步变成一种专业教育。
记:宋老师怎么看这种区别?
宋:研究生教育是通过学习、研究到个体系统建构的过程,这种创作方式与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并呈现出系统性的表现方式和方法论,这也是研究生毕业展所要呈现出的一种品质。
内涵:在青春活力与平静钻研之间
记:很多人认为研究生很多作品反而没有本科生作品具有感染力,为什么?
宋:本科学生人数多,年轻人充满活力,有些作品出来的确很具活力和感染力,但从研究的深度以及专业程度来看,研究生的作品更耐看,作品的深度是本科生作品无法比拟的。如今年毕业的雷梦婷的创作获许钦松奖学金一等奖,很多专业杂志都介绍她的作品,像这种水平的深度,本科生做不到。
杨:本科阶段的作品相对研究生阶段作品是显得热闹很多,很活跃,但研究生作为专业教育,恰恰凸现了专业教育本身问题——这不是个负面的概念,而是说艺术教育本身隐含着作为整体艺术所面临的危机在研究生阶段,表现得比本科教育更充分、明显。从教育来说是好事,研究生的教育让学生和老师更尖锐地面对艺术所固有的危机,在艺术创作中,把艺术更多转变为一个问题。它不像本科生那样天真烂漫——因为本科教育偏重普及,思维活泼没有压力,尽其想象。但研究生教育价值在于走进了专业领域,更尖锐面对艺术本身的问题,也意味着,对艺术本身的问题所做的思考和回答,面临更大的风险,有更多的争议,这也是艺术往高端走的时候所面临的现实。
记:这种教学上的差异也是他们作品呈现出来的不同的观感?
杨:是的,我们看到本科创作的活跃和多元化,学生所爆发的创作力。而研究生恰恰相反,艺术往深处走的时候是一个平静状态,用这种状态把艺术思想呈现出来,这说明研究生教育一定是艺术教育的核心。
研究生阶段不容易讨好、取巧,就像从附中进入大学,学生基本功好了,但画画没动力,画画到研究生阶段很多时候也就没动力,这也是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宋:这也说明艺术教育到了研究生阶段也就到了一个瓶颈。如何指导学生突破这个瓶颈正是我们在教学上所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
动力:在专业教育与学术感召之下
记:那在教学上具体有些什么新的调整?
宋:本科教学是以课程制为主,而研究生的教学以课题为主,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师生互动,从而培养研究生处理和解决问题、进行艺术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从2010年9月份到现在,我们举办的讲座、艺术沙龙就有40多场,讲座的主讲人的层次很高,有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家等,包括陈丹青都请来给学生作讲座。学生的思维不能仅仅只局限在本专业的知识面,通过讲座的平台来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我们现在新生入学第一周就开展“学术专题讲座周”,以学术来感召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理论研究这一块我们无法在展览上呈现,这两年广美研究生的论文有所突破,广东省每年从几万研究生中选一百篇优秀论文,2010年我们第一次入选了一篇,今年又入选了一篇,而且是艺术类包括音乐等专业在内的唯一一篇。今年我们计划把2010年的研究生作品整理出三本书籍:论文选、作品选和一本图录。目的是把研究生的档案资料健全起来,做一个教学档案,同时也想把这种教学成果向外推出。以后每年都会规范、健全研究生的档案。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