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
著名文化评论家陈丹青日前接受凤凰网《凤凰非常道》节目专访,对北京奥运出现的一系列文化和社会现象进行点评。他在节目中表示,对闭幕式的伦敦8分钟青睐有加,因为它“符号和主题非常简单,就是都市,就是日常,就是人”。以下为对话实录:
问:我想知道您对闭幕式有什么样自己的看法?
陈丹青:闭幕式我愿意聊的就是8分钟,它是分工负责的,张艺谋是总导演,但是他主要抓开幕式,陈维亚是副导演,他抓闭幕式,然后张纪刚也是副导演,他负责残奥会的开幕式,都有分工的,而且楼层也不一样,开幕式在三楼,闭幕式在二楼,有另外一群人,好几十人呢,都是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歌舞团请来的一些专家,所以我也没有介入闭幕式的工作。
我必须期待了伦敦8分钟,我看了以后就很欣赏,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拿个小菜出来,他很熟练就能做出来,为什么?因为英国是产生音乐剧的地方,纽约的Broadway show很多作者是英国的,美国的Broadway show要演同样的剧目,像《猫》之类的同时就在伦敦演,所以他拿一个音乐剧的小Piece出来,对他来说很方便,然后里面的爵士乐这些是伦敦大量酒吧里面100多年的传统,摇滚乐又是英国先弄起来的,流行文化,但我最感动的还是,真的是来自一个自由的国家,因为它符号和主题非常简单,就是都市,就是日常,然后就是人,这个巴士代表都市,代表伦敦,它是老伦敦的一个象征,然后这个乘客过马路的乘客要上车的乘客,就是人,它完全不必有什么民族、国家、历史这些概念,然后它非常幽默和自嘲,一群人拥着就想上车爬窗户出来,然后突然是个小姑娘出来,然后所有人都跪下来,让这个小姑娘一个背一个背这样踩过去,完成一组舞蹈动作,但是它背后的理念就是人人平等,人人一平等它就能互相嘲笑这样子,还有一个做轮椅的人。这些小符号加在一起——你可以想想——我们排一台节目绝对不可能有这种思路,就是想出来也根本通不过。
问:但是伦敦方面他们好像说北京的开幕式非常难超越,他们可能会做一些在细节上其他的动作,你看你这方面有什么问题?
陈丹青:这是人家聪明的地方。以我所知西方人他非常肯定他不了解的东西,他对一个陌生的文化,甚至在意识形态上完全不同,他不是一个批判地态度,他就是一个非常好奇的看。他看了以后说有意思,他会立刻接受这件事情。他不像我们,我们在看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透视我们的一个价值观,我相信他们真的会佩服这场演出,然后想办法怎么超越它,或者是跟它有区别。我一点他们会担心出很有意思的开幕式,或者其他什么花招,但问题是拿到中国来,中国人未必会喜欢,也看不懂,因为中国的观众都被塑造过,被一种集体文化长期塑造,他对这种特别个人得东西、自嘲的东西,没有信号,看到这些东西他不会感动,完全可能这样,但我不知道年轻人看了怎么样。
问:因为这个主流的受众,现在中国我觉得自己这个国家里面,好像这个观众阶层非常复杂,我觉得,比如说像刘翔和姚明这样的新的出来以后,但是同样会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你觉得他们是不是某一层面上代表着中国开始不再板着面孔的一种?
陈丹青:好多了,比30年前好太多了。中国现在什么事情都在一个当中的阶段,跟我们过去比已经进步太多了,可你跟我们想要仿效的那个文明比,它又还有很多差距,就正在这个当中的阶段,希望在今年70后,80后、90后他们也起来了,他们从小看着网络长大,看着视频,看着影像,世界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
[编辑:亢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