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邦彦石刻所在的上海松江醉白池
松江《邦彦画像》中的陈子龙
松江邦彦图石刻
乾隆九年(1744)徐璋完成《邦彦画像》之后,徐璋之子徐镐又有继补之作。徐氏父子的作品被称为“徐本”,先后被沈慈、朱大韶、韩应陛收藏。韩氏四世百年,历经太平天国、北伐战争的战火纷乱和朝代更迭,功不可没。直到1936年,才以2000元出让,入藏松江县图书馆。这是近200年来,《邦彦画像》第一次由私家秘藏转为公家收藏。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日本全面侵华即将开始的历史时刻,这部画坛杰作很快迎来了耀眼的辉煌和深重的劫难。
1937年7月6日下午3时,上海历史上第一个乡土文献展览会在新落成的江湾新市中心上海市博物馆开幕暨预展。名流荟萃,记者云集,86岁高龄的曾纪芬——清朝名臣曾国藩之女、上海总商会第一任会长聂云台之母,代表俞鸿钧代市长剪彩,以示特别郑重。
这是为纪念上海特别市成立10周年而举办的七大展览之一(另六大展览分别是工业、安全、防空、市政、卫生、手工),1万多件展品,琳琅满目,分作八个展室,其中最为壮观而引人注目的当属位于第三层第七陈列室的《邦彦画像》。
文献展览会从5月初开始筹备,由时任上海市博物馆董事长的叶恭绰与上海通志馆馆长柳亚子联合发起,并在上海郊区十县、太仓、苏州、杭州、南京、北平等地设征集委员会。征集范围包括典籍、图像、金石、书画、史料、乡贤遗物等,意在呈现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据松江县征集委员会主任、松江县图书馆馆长雷君彦回忆,叶恭绰曾专门致函,邀请《邦彦画像》赴展。这也是《邦彦画像》第一次公开展出。
7月7日,展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时间是每天上午10时至晚上8时,票价1角。就在这一天,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点燃了全国抗战的烈火。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不仅上海市及郊区十县,还有苏杭各地远道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平均每天都在2000人左右,有的甚至连续参观五六次。《邦彦画像》荟萃了明代松江一府三县近百位杰出人物,其中有乔一琦、沈犹龙、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李待问、徐孚远、章旷等一大批抗清英雄,他们的音容笑貌和感人事迹更是吸引了参观者流连徘徊,感奋不已。
展览原计划至7月25日结束,视必要再考虑延期。然而随着局势日益紧张,七大展览于7月18日同时闭幕。
不久,“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8月16日,日军飞机开始轰炸松江县城。到11月9日松江沦陷,连续轰炸近两个月,松江伤亡惨重,满目疮痍,几为死城。10月底,松江县图书馆馆员星散避难,面对20多年积累的数万册藏书和数百件祭器,雷君彦忍痛取了《邦彦画像》、董其昌《府城隍制诰卷》等珍品,逃到新浜乡。12月初,雷君彦冒险潜回松江,到县图书馆探望,见藏书祭器化为灰烬,叹息而返。第二年1月初的一个夜晚,又遇一群盗贼来袭,老母被拷打,所携衣物也被掠去。等到天亮,发现《邦彦画像》已凌乱散放在谷场柴棚间。雷君彦一一检视,发现少了9页,不知是夹在衣物中被掠走,还是被人拾去或抛弃。待老母养伤稍愈,雷君彦带着《邦彦画像》残本和董其昌书《府城隍制诰卷》逃到租界,租了保险箱珍藏。
直到抗战胜利,雷君彦将这两件珍品上交松江县图书馆筹备处。解放以后,《邦彦画像》先是被苏南文管会收藏,后来入藏江苏省南京博物院,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