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玫瑰花:何成瑶行为艺术的片段

来源:99艺术网 2011-09-08

 

由马琳策划的《玫瑰花:何成瑶行为艺术的片段》2011年9月6日下午6点在上海苏州河艺术中心开幕。

 

本次展览是继王南溟于2007年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策划的《心灵之痛:何成瑶的行为艺术及影像》之后的第二个在上海为何成瑶举办的行为艺术展。何成瑶的行为艺术一直以“身体政治”而备受争议,这无论是从她早期的作品《开放长城》、《向妈妈致敬》还是到后来的《妈妈和我》、《99针》、《广播体操》等作品可以看出,“身体政治”是何成瑶作品中的关键词。对于这些作品的解读,批评者质疑她是“为脱而脱”,将何成瑶的作品定性为敢于脱衣服。辩护者认为这是对何成瑶作品的误读,应该通过后面的“政治”来解读其前面的“身体”,过分注重“身体”,会忽略她作品中的“政治”维度。在这些批评和争议声中,何成瑶依然以身体为战场,继续着自己的行为艺术实践。 本次展览选取了何成瑶近些年创作的四组作品,《玫瑰花》、《幻影》《游荡的灵魂》和《吻》,这四件作品可以看作是其创作方向的转向。在这四件作品中,何成瑶同样将对自身体验的关注扩大到对社会现象以及边缘人群的关注,只是这些作品没有直截了当的挑战,也没有赤裸裸的批判。不同于其裸露的“心灵之痛”的表达, 而是以唯美的“心灵疗伤”向更深的精神层次探索。这次展览的目的同样是对何成瑶转向期间的作品的支持。同时何成瑶将在展览开幕式上做现场行为表演。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11年10月6日。

 

玫瑰花:何成瑶行为艺术的片段

 

文/马琳

 

何成瑶的行为艺术一直以“身体政治”而备受争议,这无论是从她早期的作品《开放长城》、《向妈妈致敬》还是到后来的《妈妈和我》、《99针》、《广播体操》等作品可以看出,“身体政治”是何成瑶作品中的关键词。对于这些作品的解读,批评者质疑她是“为脱而脱”,将何成瑶的作品定性为敢于脱衣服。辩护者认为这是对何成瑶作品的误读,应该通过后面的“政治”来解读其前面的“身体”,过分注重“身体”,会忽略她作品中的“政治”维度。在这些批评和争议声中,何成瑶依然以身体为战场,继续着自己的行为艺术实践。此次由我策划的《玫瑰花:何成瑶行为艺术的片段》于2011年9月在苏州河艺术中心举办,该展是继王南溟于2007年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策划的《心灵之痛:何成瑶的行为艺术及影像》之后的第二个在上海为何成瑶举办的行为艺术展。本次展览选取了何成瑶近些年创作的四组作品,《玫瑰花》、《幻影》、《游荡的灵魂》和《吻》,这四件作品可以看作是其创作方向的转向。在这四件作品中,何成瑶同样将对自身体验的关注扩大到对社会现象以及边缘人群的关注,只是这些作品没有直截了当的挑战,也没有赤裸裸的批判。不同于其裸露的“心灵之痛”的表达, 而是以唯美的“心灵疗伤”向更深的精神层次探索。这次展览的目的同样是对何成瑶转向期间的作品的支持。

 

《玫瑰花》是何成瑶在2003年做的一件行为艺术作品。在这件作品中,何成瑶用纱布包裹了一枝枝怒放的玫瑰,这个行为虽然很唯美,但同样让我们在白色的纱布与火红的玫瑰对比之中感受到一种被刺伤的伤痛。何成瑶的这件作品表达了她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当时正是北京非典肆虐期间,她刚完成了《掀起你的盖头来》这样一件装置作品而回到北京。据何成瑶回忆:“原本川流不息的北京西客站几乎了无人迹,公路上也只有稀疏的车流和零星的、带着口罩匆匆行走的人群。公交车上也只有数位乘客,我坐在车上,开始怀疑我来北京的决定是否正确。既来之,则安之。为了安抚畏惧的心灵,我也学着外出时带上了口罩和帽子,自己还带了墨镜。”在这样的一种“谈非色变”的氛围下,何成瑶想通过作品表达她对非典的感觉,表达人如何受伤又如何疗伤。由此她选择了一片玫瑰园,实施了对玫瑰进行包扎和拆解这一行为。在这一行为中,玫瑰是美丽的,但包扎玫瑰和拆解纱布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在包扎和拆解的过程中,即使再小心,也会被玫瑰的刺所伤害。何成瑶通过玫瑰这一载体,表达了她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因此,何成瑶在关注社会问题时,她个人的体验被以女性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何成瑶在行为艺术作品中这种唯美的转向,其实在2002年创作的《幻影》中就体现了出来。在《幻影》这件作品中,有一位男性观众手持一面镜子,将太阳光反射在一面灰色的墙上。何成瑶身穿白色长裙,用手追逐墙上镜子的反光,其一切奔跑、跳跃、躲避、逃逸等行为均由持镜着操作。这件作品不仅表演性强,而且与观众有很强的互动性。 高名潞将这件作品与何成瑶的成名行为艺术作品《开放长城》进行了对比,他认为何成瑶的这件作品“犹如嫦娥奔月。这件作品的构思来自一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英雄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仙药,飘然升入月宫。这反映了一种女性典型的美好幻想和寄托。这两件不同的作品之间并非对立,而是互补。这说明中国女性艺术家的最终追求是回到自己的心灵和两性的和谐。”其实,在我看来,这件作品更似“飞蛾扑火”,女人为了追寻自己生命中的亮点和光芒,可以不顾一切的去捕捉,去追求,哪怕这光芒稍纵即逝,哪怕这爱粉身碎骨。何成瑶后来将这件作品进行了延伸,每次增加了更多的观众参与,有时会进行角色互换,增加了观众对于他们自己作为被操纵者的意识。何成瑶的这件作品让我们体会到身体在特定的场域中是如何体验权利与欲望的关系,让你被赋予操纵他人身体能力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与表现。

 

《游荡的灵魂》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何成瑶在2004年回家乡荣昌拍摄《精神病家庭》记录片时,有一位流浪的精神病人引起了她的关注。何成瑶这样描述了她的感受:“起初他的行为并没有引起我的特别关注,我只知道他又是一位流落在大街小巷里的病人。他缓步行走,两三步一回首,或一停顿站立,低头凝视;他似乎没有目的、没有行走、回首和凝视的眼睛没有焦点。好像这个世界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只是在行走,行走在他的世界里。他独特的行为跃出周围喧嚣、匆匆的车流人群,捕获了我的视线。”何成瑶是一个在精神病家庭中长大的艺术家,那些流浪的精神病者让她感同身受。在2007年,她在英国曼切特华人艺术中心与一群观众实施了这一行为。在这件作品中,她把自己表现为一个精神病的游荡者,漫无目的的在大街上、超市等公共场合或行走,或站立、或奔跑,表达了人在群体中的疏离感与逃避感。或许,在我们的人生中,都有这么游荡的时刻,我们迷失了方向,我们四处游荡,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对何成瑶来说,这种对痛苦的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已经成为其作品的一部分,因此,这件作品也看作是其创作的《流浪在外的精神病患者》纪录片的延续。

 

《吻》是何成瑶持续至今还在创作的一件作品,她从2004年开始,在英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新加坡、瑞典等不同国家实施过近二十次行为艺术表演,有跟男性的接吻,有跟女性的接吻,也有跟同性恋的接吻。在这件作品中,何成瑶制作了二十个长约11厘米、直径约4厘米的用锡纸包裹的冰棒。这些冰棒的材料非常多样,既有她在国外当地寻找的食品,如牛奶、红茶、绿茶、胡萝卜汁、番茄酱、柠檬、冰淇淋、酸奶等,也有她从国内带去的莲米芯、花椒、鸡精、苦丁茶等,因此这些冰棒的颜色、味道也各不相同。这个作品也是一场由参与者与艺术家共同完成的自由互动形式的现场艺术表演。每次来参与的观众可以选择一个冰棒,然后与艺术家从冰棒两端共同含在自己的嘴里进行接吻。 这是一件相当有视觉与味觉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带有一丝色情的作品,因为观众总是不自觉的会和性联系起来,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的确,这件作品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个接吻者的反映也不同,何成瑶也遭遇了不同的反应。对于何成瑶来说,由于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影响,她对人的心理活动与潜意识很有兴趣,再加上她曾经有过的心理阴影,所以从她的角度讲,她是以很微妙复杂的心情去体验这种含着冰棒接吻的感觉。何成瑶在德国表演结束后,她突然发现她对跟男人接吻很恐惧,而在跟女性接吻时则放松的多。这只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而不能说何成瑶有同性恋的性取向。而对于参与“吻”的观众来说,不同的观众反应各不相同。有热烈的、有冷静的、有好奇的、也有不正常的。由于观众的选择是随机的,对于何成瑶和参与者来说,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在经历一场冒险,因为谁都不知会发生什么。何成瑶后来对这件作品也做了延伸,她让参与者互相选择对象进行接吻。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德国表演时,有两个陌生的男子,在接吻的过程中非常投入,他们不但吃掉了棒冰,而且还主动互相拥吻。通过这件作品,何成瑶在与各个参与者,以及各个参与者之间产生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比如关爱、对抗、好奇、较量。对于何成瑶来说,冰棒象征着一种障碍,这种障碍可以是文化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她希望能通过“吻”这种形式以及破冰之旅来消除这种障碍,从而增进不同性别(或是同性)、不同种族、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环境中人群的了解与温情。冰是冷酷的,但是是可以被吻化的,在这件作品中,何成瑶尝试着把传统文化里对关系的情感体验的定义运用于味觉的体验之中。

 

何成瑶的这四件作品,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洞察社会现象与体验生命、情感关系的作品,她的作品是基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经历,通过行为的形式与人分享,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治愈了自己,也可以治愈有相似经验的观众。那么,面对何成瑶的这四件作品,我们如何解读她的这种转向呢?这的确是评论家要解决的问题。有些评论家将何成瑶的作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阐释,对此,我不予认同。在西方,女性主义是一个对待社会矛盾的批判态度,其目的是使女性的身份特点得到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的关注,而中国的女性主义并不是完全建立在西方的女性主义之上。与很多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不同,何成瑶没有为了标榜自己的女性身份,而运用女红或家庭生活材料来创作,也不是女权主义者通过对自我的性别确认来批判男权社会。解读何成瑶的这四件作品,必须结合她作品的具体语境来分析,必须透过她的背景与心理活动来阐释她的作品。如果还停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来阐释何成瑶的行为艺术,那只能是对何成瑶作品狭隘的误读。何成瑶的作品并没有限制在女性生理或心理上,而是跨越了简单的性别之争,将自身的体验扩大到社会公共领域之中,这是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与压抑。

 

 

马琳策划的“玫瑰花:何成瑶行为艺术的片段”开幕现场.左起:批评家李山、吴亮,艺术家雷燕、何成瑶,策展人王南溟、马琳以及苏州河艺术中心主持人谢敏。
 

 

 

何成瑶与策展人马琳在展览现场表演行为艺术Kiss

 

何成瑶在与忱俊杰在表演行为艺术kiss

 

何成瑶在与观众表演行为艺术Kiss

 

观众在现场互动表演行为艺术kiss


 

观众在现场互动表演行为艺术kiss

 

王南溟与邱敏在表演行为艺术作品kiss

 

何成瑶与策展人马琳在展览现场

 

何成瑶在开幕现场讲话

 

王南溟、谢敏、马琳、何成瑶、魏艺在展览现场

 

 


【编辑:赵立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