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文房专场:缠枝莲纹筒式炉
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其制作是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在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釉之后经焙烧、研磨、镏金等多道工序而成。因其在明景泰年间获得巨大的发展,又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习称景泰蓝。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分为7个步骤:制胎,即以红铜板制出器形;掐丝,即将压扁的铜丝依设计饰纹粘牢于胎体;烧焊,将其再次焊接牢实;点蓝,依饰纹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烧蓝,点一次蓝即烧一次,重复多者可达3次;磨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铜丝的粗糙处;镏金,即抛光除锈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说,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清初宫内设立珐琅作坊,专门研发珐琅器,到了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全面兴盛,达到巅峰,掐丝的技术更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釉色艳丽、洁净,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其装饰繁缛,纹饰多样,除了传统的螭龙、兽面、吉祥纹饰、莲塘、山水、番莲及莲瓣、菊瓣和各种西洋式花朵,还把古代书画名迹巧妙地运用到掐丝珐琅的纹饰中,以追求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的完美结合。由于掐丝珐琅的釉料配置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故制造数量很小,在很长时间内,作为皇家用器,除少量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恩赐给王公大臣外,民间很少流传,难得一见。北京故宫藏瓷数万件,珐琅器只有6000余件,据统计流失在海外的也仅2000余件。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此炉为筒式形制,造型古朴,庄重而不失皇家气派,高9.8厘米,直径9.7厘米。平唇口,直筒壁,平底,下承三鎏金如意云头板足。炉唇沿、内部及底面鎏金,通体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以宝石红,蓝,黄,白等彩釉绘缠枝莲纹图案,画面中莲花作正面盛开之状,周围枝叶翻折卷曲,予人呈现出繁茂细密之势,使整器增添华美富丽之气。炉口沿及底部两圈掐丝填宝蓝釉如意纹饰,掐丝粗细均匀,枝叶线条流畅,鎏金厚重,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尤为突出。炉底开光錾刻“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及“松”字款,落款工整,笔力仓劲,为乾隆掐丝珐琅之上乘之作。“松”为千字文编号,此类款识是乾隆时期珐琅器的典型特色,用以区分紫禁城内不同宫殿的陈设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