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楠楠:关注弱势群体的艺术教育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周晓 2012-05-19

关注弱势群体的艺术教育

 

“我们的成长周记——流动儿童艺术作品展”即将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楠楠认为,通过艺术教育,能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开阔视野、敞开心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他们受到的关怀和资助往往更多地集中在硬件设施和作为“主科”的语、数、外教育上,而艺术教育却一直难成系统。

 

记者:“流动儿童艺术教育项目”当初如何选定?

 

楠楠:流动儿童属于城市的弱势群体。全社会对他们投入了很多关注与资助,但是这些资助更多地集中在硬件上而对于软件教学却远远不够。一些流动儿童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缺乏艺术教育,即便安排了美术课,也难成系统。我们每年都会面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组织公共教育活动。10年来,我们积累了一些儿童教育资源。因此,我们组织了一些美育专家按照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制定了系统的流动儿童艺术教育方案,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授课。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流动儿童获得系统完善的艺术教育。

 

记者:作为对公众开放的艺术机构,美术馆开展流动儿童的艺术教育获得了社会上的一致认可。但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流动儿童的基础文化课程教育相比艺术教育是否应该更具有优先性?

 

楠楠:其实,一个完整的人格应当具有3种心理结构:伦理、认知、审美。可是,许多人强调的往往是伦理和认知,而忽视审美。这就造成了受教育者心理结构的缺失。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培养学生对文明的向往。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流动儿童理应受到应有的美术教育。

 

记者:教师的挑选是如何进行的?流动儿童与一般的学校学生在教学上有哪些不同?

 

楠楠:我们教学的老师的确很特殊。他们包括年轻艺术家、大学中研究美育的青年学者以及从事博物馆教育的少儿美育专家。我们的初衷是,这支教学队伍可以兼顾学术研究和艺术水准,并且引入美术馆儿童美育专家的教学,也体现出美术馆的特点。从此次“我们的成长周记——流动儿童艺术作品展”以及其他项目实施的结果看,这支“混搭”的教师队伍,实际教学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在教学上,流动儿童与一般学校学生,应该是一致的,但通过艺术教育,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开阔视野、敞开心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建立起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为未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记者:作为此次项目的支持单位,摩根大通是如何与今日美术馆达成合作的?具体合作中双方是如何分配工作的?

 

楠楠:艺术和文化是摩根大通基金会全球范围内公益支持的一个重要领域。摩根大通认为:“为弱势群体创造更多亲近艺术的机会是帮助建立一个有活力的社区的重要途径。”他们一直在积极寻找优秀的面向弱势儿童的公益艺术项目。他们认为,流动儿童教育项目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凭借今日美术馆自身优秀的艺术资源和具有创意的课程设计,可以为孩子们带来真正有质量的艺术教育体验。

 

在流动儿童艺术教育项目中,摩根大通负责提供项目资金并与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共同探讨项目计划、宣传和活动创意。美术馆方面负责项目的具体执行,提供艺术资源和教学资源并收集参与儿童的反馈。同时,在项目进行中,摩根大通的员工也会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并组织志愿者活动。

 

记者:“流动儿童艺术教育项目”启动至今已有3年,预计会将这个项目进行多久,有哪些阶段性的预期?

 

楠楠:按照我们的设想,已经进行了3年的“流动儿童艺术教育项目”只是第一步。通过这3年的积累,我们编写了一套《流动儿童艺术教育指导手册》。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培训一批流动儿童学校的教师,让这个项目在一些流动儿童学校逐步推广。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这些培训出来的教师,能够达到自行设计课程,并且再培训部分教师的目标。这个时间应该至少又是3年了。

 

记者:除了对“流动儿童”这个人群的艺术教育,今日美术馆在公益艺术教育方面上还关注哪些社会特殊群体?

 

楠楠:除了“流动儿童艺术教育项目”,我们还对流动儿童展开了公益的艺术教育项目。此外,我们还将与北京联合大学的特殊教育学院推出一些适合于残障人士的公益教育项目。

 

记者:同为非职业艺术家的作品展,这个展览与不久之前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原生艺术展”是否有一些关联性?

 

楠楠:在流动儿童艺术教育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团队一直在强调唤起这些出生于乡野的孩子自然、原始的状态,传达出自身淳朴、真实的审美感受。这实际上也是原生艺术的特征。因此,在“流动儿童作品展”中,也有很多保留着稚拙、变形,具有原生态特征的“原生”状态的创作。

 


【编辑:成小卫】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