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拼接,薛松的创作世界是一场游戏;纸片、未完全燃烧的灰烬、极尽波普的色调,作品从灰烬里变幻重生。从材料的选择、撕裂、焚烧、拼接到重组,薛松用它独特的笔触创造了独属于他的碎片艺术。
原材料的选择
薛松的作品中运用的印刷品大多聚集在画报、画册、字帖等特定时间和地域的历史和文化载体上,这些见诸于画册、画报的图片和文字都是体现或者呈现了当时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的价值趋向和社会景观。
裁剪的美术史、书法作品
报刊、杂志,碎片的来源
裁剪的书籍
焚烧成碎片
薛松的创作方式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灰烬与重生。作为原材料的历史图片、大师之作、字帖、钱币、报刊杂志等等,放在火中焚烧,或烧出黑焦边缘,或索性化为灰烬。
“焚烧”中的薛松
燃烧碎片
碎片的拼接
这些经过火之洗礼的印刷品,看似已经毫无价值,但经过薛松的手在画布上重新拼贴,再做勾勒,竟又焕发出新的意义,一种令人惊奇、引人思考的碰撞与融合的艺术。这就是灰烬和重生。
选择燃烧后的碎片
粘贴碎片
拼接碎片
板块的勾勒
拼接后的作品,用燃烧的灰尽做成颜料,勾勒出边线,将作品完整化,也有了各自的主题。
作品的描边
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薛松用焚烧过的印刷品碎片,拼贴组成大量的作品。极具波普特质的画面几乎全部用燃烧后的印刷品粘贴而成,画面上都是熟悉的影像、书法作品的局部、经典的符号,这些随处可见的印刷品重新被拼贴后,创造了一幅幅魔幻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让观赏者在荒诞与真实往返。
薛松《起飞》
背景的天空是残缺而拼接的近代史照片,年轻人的衣服是传统书法的印记,下方是当代城市的剪影,薛松创作的这幅《起飞》,用独特的方式反映了当代社会映照下的城市中,面对压力,想要逃离、想要腾飞的人们。
薛松《符号山水》
同样,这幅《符号山水》,剪下的美术史拼接成的树木和山水,焚烧美术史剩下的残灰做黑色的勾边原料,意在反映外来文化之间的互相冲击,互相融合。灼烧后的历史杂志,只留下一些碎片,带着颇具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和社会景观变迁的历史感。这些碎片被薛松作为了承载内容的“笔触”来营造出一副传达当代人的文化反思和人文关怀的艺术品。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可是延续的形式和具体的表现往往就是一些碎片的截取和转换,我们从来都不能完整的去传承和延续什么,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文化的。薛松有意无意地以其艺术作品触及了这样的一个多重文化空间,也许是碰撞,也许是冲击,也许是融合,让我们倾听到不同年代的文化呼吸,触摸到城市记忆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