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将在央美开幕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09-11-17

 

  2009年11月20日下午4时,“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将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馆建成后的第一个专业学术性摄影展,在美术馆拉开帷幕。“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探讨了“景观摄影”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汇集了吴印咸、渠岩、线云强、何崇岳、曾力、杨铁军、王川、姚璐、金江波、于洋、王婷梅,共十一位摄影艺术家的“景观摄影”作品。

 

  “景观摄影”在中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当代摄影中的一种转型现象,包括摄影概念认识的转型、摄影类型样式的转型以及当代摄影自我完善的转型。“景观摄影”作品体现出当代艺术的社会学意义转向,是传统纪实摄影出现的一个新的变体,这类作品表达了某种重返现实主义精神。各种“问题意识”都交织呈现在“景观摄影”的作品中:从吴印咸的“人民大会堂”(1981-1983)所展现的“类型学摄影”意识碎片,到渠岩的“权力空间”与“信仰空间”中对当下中国底层权力机构和信仰场所的关心;从杨铁军对内地诸多三线城市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政府大楼所持有的批判性关注,到金江波对中国经济图景的结构性观察;从曾力对北京这个城市的宏大景观描述,到王川对一座城市的经典名胜景观的当代呈现;从姚璐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建筑生长所进行的一种图像反思,到线云强对东北重镇沈阳所采用的一种俯视观看;从何崇岳对计划生育宣传墙及其口号、标语带有普查性的对视,到王婷梅对景观置入的一种个人化处理,甚至是于洋对一种处于动态、移动日常公共空间的静观。艺术家们用一双双充满疑问、批判和挑剔的眼睛,透过镜头的凝视,寻找到各自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中带有符号性、标准性和标题性的问题点,进而采取一种田野考察的摄影方式来体现出各自对中国当下经济转型和腾飞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在这里,“景观”作为一种具有指标意义和符号性内涵的建筑外观和空间场景被呈现,并暴露在一种长期持久的批判性关注和迷恋当中,同时也显现在一种被艺术化了的图像模式当中。

 

  “景观摄影”这种介于“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之间的摄影类型已逐渐作为中国当代摄影实验的新热点而日益显现出来,并在最近几年内表现得异常活跃。与其说它是当代艺术对现实主义的一次回归,不如说是一种探讨本土当代艺术与现实关联在新维度上的重返;与其说这种回归和重返来自摄影本身,不如说是来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与其说这是在不断利用摄影提供的观看方式调整对现实的观看,不如说这是源自摄影家和艺术家们道德和良心的自省。正是由于这种自省精神和由此带来的问题意识,让我们看到了“景观摄影”正以一种“社会图像的表格”呈现着当代艺术对社会现实的重返。

  摄影技术出现后,西方美术馆便开始收藏摄影作品,并持续关注与推动摄影艺术的发展。直至今天,国际上重要的综合性美术馆均有摄影专项收藏,摄影展览成为学者、批评家以及观众所热衷的展览项目之一。从亚洲范围来看,随着美术馆建设的热潮,日本美术馆对摄影的收藏、研究和展览自1980年代开始,带动起亚洲摄影艺术收藏的脚步。随着摄影发展的风潮,中国摄影师们在1990年代开始缓慢而激进的前进。直到2002年,广东美术馆的首届广州三年展上对于中国摄影艺术关注,才推动起整个中国本土摄影艺术与美术馆的联系和互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馆作为一个具有当代艺术特点及当代建筑特征的美术馆,自开馆一年以来第一次举办专业学术性摄影展。结合学院摄影的实践基础,呈现一个专业性与学术性兼备的高品质展览,并希望对展览主题——“景观摄影”与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提出更加深入的讨论与质疑。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自上世纪末建立至今,依托学院独厚的学术积淀、准确的教学定位和科学的课程设置,逐渐实践和发展着中国摄影艺术的教学、研究以及推广。而美术馆除了继承学院的学术传统,更从展览策划中对艺术家及作品的学术性思考,摄影作品对于展览主题的诠释及疑问,以及对展览方式的特殊处理等方面做出更加完备的考量,力求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项目的开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美术馆如何理解摄影作品,摄影作品在美术馆中如何叙述,以及美术馆氛围与摄影元素如何互相阐释与融合,这些问题也将在展览的呈现过程中得到答案。

 

  11月22日(星期日)下午2:30,展览研讨会“转向的景观”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举办。展览将于2009年12月9日结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杨菲菲/文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