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一切以公平为前提——南京国际美术展总策展人顾丞峰解答初评十大疑问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4-08-19



南京国际美术展总策展人顾丞峰

初评结果一经公布,公众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评委们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来稿中遴选精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固然必须,但却远远不够。“综合作品的创新力、当下性、针对性、技术的完成度、精道程度等各方面的考虑,遴选出艺术界具有发展潜力的绩优股。”南京国际美术展总策展人、著名美术批评家顾丞峰曾在作品征集之初,如此预想过若干关于选评的原则性方向,但当两万多件作品真正展现在眼前的时候,评委们是如何拿捏他们的“生杀大权”的呢?

与此同时,南京国际美术展组委会工作人员向笔者透露,美展400官方电话接到投稿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来电中质疑、曲解与鼓励、期待并存。“这么多作品,会不会漏选了?”,“评委的评选风格会不会局限?”……对于南京国际美术展这样一个大型活动的评选过程,怎么选?选什么?如何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对于组委会来说,构建一个透明、开放、双向互通的信息桥梁则显得尤为重要,此次南京国际美术展总策展人、著名评论家顾丞峰就公众关心的十大问题一一做出解答。

此次南京国际美术展全球作品征集展的投稿数量达两万多件,如何保证作品信息无误,避免出现漏稿、漏评?

这次征集展的收到的投稿作品数量之多超过了我的预期,前期收到的作品,我们客观的一个要求是电子稿,不管是通过网站后台投稿的,还是邮箱还是其他的什么办法,收到电子稿之后组委会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编号整理成PPT,然后给投稿艺术家回复邮件和电话,确认稿件无误并且核对好基本的信息,比如艺术家姓名、作品尺寸、作品名称这些基本问题。还有一部分艺术家直接将作品寄到了组委会,工作人员也会第一时间做好记录,并且将作品拍摄、制作成PPT电子稿。每一件作品、每一信息,都尽量的做到有据可查,有人负责。保证所有的投稿作品,都能以统一的面貌与评委见面,这应该说是最基本的公平问题。

有投稿艺术家有这样的疑虑:“评委的评选风格会不会比较狭隘,不能接受我的创作风格?”作为总策展人在构架评委阵容时出于怎样的考虑?

在构架评委阵容的时候,是有过一些考虑的。征集来的作品,必然门类比较多,形式比较杂,那么首先就要求评委们涵盖的专业范围比较广。这次初评的评委团队里书画部分相对比较专业的聂危谷、刘赦等等,油画门类里比较专业的沈行工、刘伟冬、王浩辉、章文浩,当代的部分孙胜银、朱彤一直很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虽然说每个人术业有专攻,但是就整个团队来说,争取每一门类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有专家在看在评。而且,这么多评委一直是在一起评审的,而不是单开来分门别类,从对创作风格的接受度上来讲,应该还是本着公平的态度,有一定的宽容度。

当然在过程当中,每个评委的看法、观点不一样,想法不一样,但是大家都本着一个公平的基本原则,评选好的作品的心态。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后选出来的作品,也应该会是这些作品当中比较好的作品,这方面评委们没有很大的出入,因为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就是要办个不错的展览。

前后经历了三轮初评,三轮初评是按部就班的从数量上的完成计划,还是优中选优的递进关系?

这次征集展参与的人之多,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些年来,我们国内这样的方式的展览越来越少。很多在民间,甚至在院校的艺术家,其实很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本次国际美术展为他们提供了这个机会。这么多的艺术家前来投稿,也让我反思了一下,我们这次展览的方式与以往的以邀请为主的方式有所不同,征集展有着可操作性,通过选拔还是能够发掘出一些优秀的艺术家。以前我不太看好这种方式,但结果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作为评委来讲,对待这么多的作品,肯定是要拿出一个诚意来,公平当然是前提,因为选出好的作品是我们一致的初衷,所以,评选过程也是非常谨慎的,三轮评选一直在挑好的作品,应该是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吧。

怎么样在基本面上,最大可能的保证作品评选过程的公平?

我之前反复强调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我们把评选的结果及时发表出来就是公开,公平就是说要让每一个投稿的人,不管他是学历高的或者现有的成绩,都放在同一个平台一起来评选,通过这种方式的判断也是公平原则的一个指数。那么公正呢,我想每个评委心中都有一杆秤,都会衡量、把握自己的艺术评论标准,评委们不同风格的评估,然后出来一个平均数,最终结合起来会是一个比较公正的结果。所以说我们采取这样一个元素比较多的评选形式,结果也是相对公正的。

评委们之间在评审过程中是否会产生一些争议?讨论的比较多的问题是什么?最关注的是什么?

当然会有争议,主要是因为审美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对有些作品的背景不太清楚,有的时候一两幅画并不能看出画家的水平,从简单的画面上很多信息并不能透漏出来。当然这是在考虑作品基本面还不错的情况下,会问一问组委会工作人员作者的一些信息,我们会结合一定的背景,比如说做画人的学习经历、参展经历,作为一个参照系。因为先看的是电子稿,有的画家拍的作品效果也许不太好,我们就会尽量多的做一些背景材料的综合考虑,这样会相对公正的看这种作品,而不是单单只凭一幅画,在一次相对偶然的情况下判断出来,尽量的客观一些,综合多种因素,对有争议的作品,评委们会反复的讨论,直到得出一个大家相对能接受的结果,这也是为了公平起见。

怎么去把握这“纷呈当下”征集展部分的整体风貌?

从我个人的角度,凸显它的当代性最为必要,更多是应该把当下的艺术创造性,纷呈的状态,尽可能的凸显。当时征集展定下的主题叫做“纷呈当下”,初衷就是向世人展现当下艺术家多元化的社会特征还有多种风格的艺术面貌。

在终选作品出来之前,暂时还没有办法给出一个整体的表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目前的入围作品的质量来说,这次征集展的部分,肯定可以看到各种风格都有体现,艺术家们对当下的一些思考,一些表述方式都能以比较全面的形态表现出来。在最终作品确定之后,会总结出一个大的方向,但作为评委来说,征集作品的整体面貌,我们不能去刻意引导什么,指定一个什么方向,呈现自由舒展的状态也是公平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尊重。

作为总策展人是如何看待和规划大展之后的艺术家培养计划的大方向?

培养计划是展览之外的一个方案,应该是现有的展览所产生的工作延续,在评选过程中也考虑到这个方面,就是这个艺术家有没有可以继续培养的可能性。如果说有的话,在评选中更有可能进入下一轮,所以说在评选过程中会注意到这一方面。我们作为一个推手,发现艺术家,通过合作,发现潜力,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既与帮助,原则上是创造条件,更好的完善,使他们能够更快的成长为位艺术家,走向市场,走向国际,这很有必要。

接下来的复评及颁奖部分,将涉及到总额高达三千万人民币的奖金,组委会和评委会将如何保证奖项评选的公平性与公开性?

我预想的是这样的,也是我们展览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只能借鉴以往的年展、全国美展这样一种评奖方式,从众多作品中用比较公正的办法评选,最后还要根据评委的票数多少来定。在终评过程中,评委会比较多,但作为总策展人,要求每个评委都没有私心,保证整个评审过程的公平性是首要的前提。

此次南京国际美术展“纷呈当下”征集展与“沉实的足迹”资深艺术家特邀展同时展出,两个部分有没有一定的融合度和切合点?

首先从操作层面来说,这两个部分的展览是相对分开的,征集展是通过投稿,评奖,而特邀展是从策展人的角度出发,邀请国内外比较优秀的艺术家,这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实地展出的过程中,这两个展也将以不同展区的方式,区别开来,因为从客观上来说,放在一起也不公平,一个是经过评选、投稿的,一个是邀请的、没有经过评选的。

但是你可以看到这次“沉实的足迹”特邀展邀请到的一些艺术家,比如何家英、薛亮、贾又福、徐乐乐、田黎明、徐累、刘庆和、何多岺、展望、范扬、邱志杰、朱伟这些都是资深的艺术家,他们的参加对整个美展来说是提供了不少的助推力,对于征集展部分的艺术家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资深的和新兴的这些艺术家一起来站在一个大的平台上集体亮相,从在深度和广度上来说,都把美展推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层次上。在这个层面上,它们两者还是有一定的融合度的。

在规划之中,南京国际美术展除了“纷呈当下”征集展和“沉实的足迹”特邀展之外,还有大师展和一系列的论坛和讲座同时推出,这对于整个美展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作为一次综合性的大型展览,讲座、学术论坛以及一些其他派生的活动都是必须的,因为不能仅仅以一个展览来体现整个艺术界的现状,这样很片面。策展人、组委会的眼界以及对大的文化艺术问题的把握都是必须的,这样才能保证这次美展的高水准和质量。作为今年以来,国内的一次比较集中地学术活动,这种讨论比较大的问题的论坛和讲座并不多见,因为它不容易操作,但这次组委会很有信心,让每个与会者都有机会思考一下,同时也可以体现我们美展的一个高度吧。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