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何金芳 by Julia He
张建梅:美女收藏家,北京银联投资有限公司投资部经理
《画廊》:您是从事投资行业的,是什么机缘让您进入收藏艺术品领域?您的第一件藏品是什么?当时花了多少钱?
张建梅(以下简称“张”):我是2005年的时候,被一位朋友“拉下水”的,他当时已是几年的藏友了,手中有一些好作品,我很喜欢,据他介绍那些作品也大都升值了。因为本人是从事投资行业,对拓宽投资品种有一定的职业敏感度,所以就跟着朋友走进了拍卖会,初尝艺术品成交的乐趣。
我的第一件藏品是秦宣夫的《宜兴善卷洞》,是2005年在华辰拍卖春拍中购得的,当时价格是19,800元,不贵,是画家晚年创作画风转变的一种水印画,画家自己命名该类风格作品为“独幅水印”,画面超脱飘逸,色彩幻变,是我喜欢的一种风格。
《画廊》:听您介绍,您收藏主要以当代艺术为主,尤其是年轻艺术家。您是做投资的,应该更明白投资的规律,成熟艺术家就像蓝筹股一样,其收益远远高于如潜力股般的年轻艺术家,可是,您还是选择了潜力股,请问是出于何种考虑?
张:当收藏需要渐成体系时,我也慢慢调整自己的收藏方式,从最初只关注画面的直观感受,到同时关注艺术家的未来成长性和艺术形式的当代性,于是就逐渐向收藏年轻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转向。如果将年轻艺术家比喻为潜力股,倒也有些类似,潜力股就意味着未来成长的空间和多种可能性,这会让人很向往。每个人的投资偏好都会有差别,就我而言,属于偏激进型,这主要是跟性格和年龄有关系吧。另外,也是因为我喜欢和年轻艺术家共同成长的感觉,就像在共同见证一段艺术史,有种成就感。
《画廊》:您说得很对,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性和可能性很让人向往,可是他们存在另一种风险,会让藏家出现买错——那就是这个艺术家是否能够坚持下去,这对藏家的眼光是个极大的考验,请问您是如何规避这个风险的?
张:的确有这样的风险,年轻艺术家在成长中存在各种可能性,他们或是因为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或是因为生活的变迁,或是因为情感、家庭、工作等的影响,多少会有很多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藏家不仅要了解艺术作品本身,还要了解艺术家的很多背景信息,如:成长经历、艺术发展历程、性格特点、价值观取向、兴趣爱好等等。但自己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可能存在很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非常需要依赖专业人士或专业机构的判断和把关。很荣幸我结识了很多艺术圈中的前辈、老师,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汲取了很多的营养。尤其是专业的画廊机构,他们有一套成型的价值筛选和评估系统,以及中、后期的价值提升手段,所以成为画廊的忠诚客户,是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我喜欢的画廊中,如偏锋空间、Boers-Li 画廊、星空间等,都是以关注年轻艺术家和年轻艺术为主要经营方向的专业艺术机构。
同时我也修完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管理》的研究生班课程,经常参观各种艺术展,参加了很多艺术活动、论坛,在不断的耳濡目染和动手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鉴赏水准和操作能力。
《画廊》:您对艺术品收藏的投入比例是怎样的?每年的预算是多少?是否做过评估,现在大概产值多少?比原来的投入增值了多少倍?
张:目前没有比较严格的预算,一是本来我的收藏就是业余爱好,不是专业的投资工作,所以不必过于严苛,感到财务自由即可,这也会增加收藏的乐趣,而不必成为一种负担;二是很多时候,与喜欢的艺术品相遇,也是有缘分的,好的且喜欢的艺术品属于稀缺资源。目前除了极少数作品进行结构调整外,都还没有变现,估计增值有两倍以上吧。
《画廊》:您对收藏设置上限吗?还是说只要喜欢就买,不论价格是多少?
张:没有设置上限,碰到喜欢的作品,自然会心动,但也要根据个人的财务状况和作品的价值潜力,不要感到有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就好。
《画廊》:您是从2005年开始收藏的,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现在正在蔓延的欧债危机,在这些经济变动的情况之下,您对艺术收藏是越来越有信心,还是会减少收藏比例?
张:目前还是比较担心经济大势的,因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一枝独秀、独善其身。目前中国很多企业的资金链都趋紧,多少会影响一些投资行为。俗话说“盛世收藏”,在经济动荡或不明朗的时期,投资会更加谨慎。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也往往有很多捡漏的机会,我在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就买到过很实惠的作品。所以任何时候,“危机”中既有危险,也会存在机会,需要艺术地看待这个问题。
《画廊》:听说您到现在已经收藏了30多件作品,您是怎样安置它们的?会经常邀请朋友们到您家欣赏吗?收藏对您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变化吗?
张:当然都想把它们挂上墙壁,天天阅赏,可惜没有那么多的墙壁可挂。就挑一部分喜欢的、也适宜居所环境的,挂上墙;另外一些放在储存间;实在大的作品,就寄存在画廊仓库了。有时会邀请朋友们到家里来,分享作品,也分享对艺术的理解和收藏的乐趣。我觉得“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在我的身上,不是一句空言。现在家人和朋友们都很关心我的收藏故事,也会对艺术市场投以关注,会逐渐将对艺术的爱好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
【编辑:张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