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农民工艺术家电烙笔烙出七彩人生

来源:乌鲁木齐在线 作者:赵西娅 刘新华 2009-03-19

  李庆平说,烙画展将展出新疆13个少数民族的肖像画,目前已创作了6幅以新疆少数民族为原型的作品。

  李庆平说自己是农民,可是64岁的他在农民眼里是一个画家,在画家眼里他算是一个农民工艺术家。一个实例可以证明他与农民、画家、艺术家之间的距离——今年秋天,他的烙画艺术展将在新疆雕塑艺术馆开展。

  勾、划、点、染、皴、擦……和往常每个日子一样,3月8日,在米东区园艺场一队一间租住的房间内,伴随着电烙笔发出的“吱吱”声,李庆平开始了他一天的烙画创作,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声音,这种声音能让他忘记时间这个概念,也能让他忘记乌鲁木齐这个冬天的寒冷。

  清瘦的面庞布满了皱纹,鼻梁高高隆起,有些干瘪的嘴唇随着用笔的轻重微微翕动着,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李庆平那张被年轮雕刻过的脸本身就是张活脱脱的烙画,有岁月的痕迹,也有生活的沧桑。

  我为画狂

  一支像老式大头上海钢笔的电烙笔在李庆平的手中被赋予了青春的生命。

  3月8日,李庆平继续进行他的烙画《中华魂·民族情》中新疆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肖像画的创作。画面上一位面目沧桑的老人轮廓已清晰可见,皮肤肌理明暗的线条被烙画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刻画得栩栩如生。“蒙古族(人物)脸盘大而饱满、维吾尔族(人物)眼窝深、哈萨克族女孩戴的帽子非常讲究,一般帽顶上都带有猫头鹰羽毛……”谈到新疆少数民族的特点,无论是长相特征还是服饰特点抑或风俗习惯,李庆平总能娓娓道来。这些知识的积累源于李庆平在新疆先后近14年的生活。

  一支像老式大头上海钢笔的电烙笔在李庆平的手中被赋予了青春的生命,笔尖像一只小手一点一点在中纤板上移动着,再现出老人心中的图案。李庆平佝偻着背,戴着厚厚镜片的眼睛几乎与画面贴在一起。因为太投入,嘴角咬着的莫合烟只剩下最后一节烟屁股,烟灰撒落在裤面上,这些,已融入创作中的李庆平全然没有察觉。每当完成一幅作品时,他总会将画板拉远放在墙角,重新燃起一支烟,用拐杖支起身子,眯着眼端详自己的画作,如果满意,他会将看画时嘴角浮现的那一丝微笑悄悄带进梦里。

  农民工的房间不用发挥太多的想象,李庆平也一样。他的画室是租来的房间,除了一张捡来的破床和桌子,全部被大小的烙画占据。一碗白水面条,四十来支头天夜里发呆时卷的莫合烟,完全可以在物质上保证他每天12小时的创作。

  今年秋天,位于乌市鲤鱼山路附近的新疆雕塑艺术馆将免费为李庆平提供展出场地,从现在算起离画展还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他清楚,办画展不是每位绘画爱好者都能实现的,更何况是在首府乌鲁木齐的专业展厅举办一个农民工的画展。按照计划还有30余幅作品需要创作,因此李庆平在保证艺术水准的前提下必须加大创作进度。

  李庆平画桌上一份简历解释,他出生在山东,在新疆生活近14年,在米东区靠打工为生,业余时间创作绘画。2007年年底的一次意外事故造成右腿骨折,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现在走路依靠拐杖。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出于对李庆平的敬重和对他创造烙画的支持,在他失去生活来源后,周围的一些热心朋友给他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漂泊来疆

  为了活下去,此后的四十多天时间里他一路走,一路乞讨。

  李庆平出生在山东德州陈家庄一个农民家庭,与家中的兄弟姐妹不同,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墙面、沙地等任何地方都能成为他天然的画板,远山、田野……任何风景都能成为他的创作素材。

  1963年,18岁的李庆平在山东德州文化馆业余美术培训班,接受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正规的美术培训,半年的素描绘画学习为李庆平的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他想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山水、梅兰竹菊等写意画,李庆平只需半小时就能画完。一路走,一路卖画,靠着卖画的钱,1964年,李庆平开始游历全国。1965年4月14日,李庆平来到了新疆。李庆平说,那时只记得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地图上的新疆,才知道新疆有160多万平方公里。“我当时想,这么大的地方,一定能有我的立足之地。”可事情的进展并不像李庆平想象的那样顺利。火车抵达吐鲁番后,身无分文的李庆平走了40多公里路到了托克逊。为了活下去,此后的四十多天时间里他一路走,一路乞讨,甚至还学会了用维吾尔语讨饭。李庆平回忆说,当地维吾尔族老乡很好,总会伸出热情的双手帮他一把。之后的两年,李庆平在富蕴县和原米泉市一边给人打工,一边利用空闲时间画自己想画的一切。

  1967年,漂泊了两年多后,李庆平回到了山东老家,并于1970年成家,育有三个子女。从事木匠职业的李庆平,在一次给别人做家具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了绘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烙画。李庆平被烙在家具上的水草图案所吸引,这种用电烙笔作画的表现形式让李庆平非常喜欢。仔细琢磨了一段时间后,李庆平开始尝试在家具上点缀烙画,熊猫、凤凰等漂亮的图案让每件家具都充满了艺术气息。

  对于一个习惯了漂泊的人来说,家并不能牵住他远行的脚步。

  1997年,儿女基本都能自食其力,带着一种怀旧的情感,李庆平第二次来到新疆。靠着木匠的手艺活和绘画的功底,李庆平在新疆暂居下来。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农民工,干过木工、烧锅炉、门卫等诸多工种的李庆平一直把烙画当成业余爱好。

  倾心画展

  希望能用这次画展来证明自己的艺术价值,也算是对那些朋友另外一种形式的回报。

  在新疆的日子,对于山东那个家而言,李庆平就像消失了一样,因为自从1997年离开后,李庆平只回过一次家。 

  对于自己多年在新疆漂泊“不愿”回老家的原因,李庆平有自己的想法,他说:“自古以来事业和爱情就很少有人能兼得,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舍弃一些东西。”李庆平还谈了自己来新疆的另一个原因,他说,以前在山东老家从事绘画创作时,往往是一件作品还没完成,就被亲朋好友要走,因为是同乡,多数情况下抹不开面子。但在新疆不同,自己结识的都是些五湖四海的朋友,为了生活彼此也非常理解,这样的环境下,自己可以安心地创作。2007年他有了办画展的想法。李庆平说,他非常感激自己在处境困难时能伸出手来帮助他的人,希望能用这次画展来证明自己的艺术价值,也算是对那些朋友另外一种形式的回报。

  由于失去了生活来源,近一年的时间李庆平没有给房东老田付过房租。“李庆平长我几岁,就当是自己的老大哥,一个人在外不易。”提起李庆平,老田摆摆手说房租算不了什么,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老田对记者说,以前只知道李庆平是个打工的,直到2008年7月,才知道李庆平会画画。“说真的,当时我看到他画的那些画时还真不敢相信。”“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太倔强,对自己太苛刻。”老田说,2007年,李庆平的腿骨折后,大家都劝他去医院看看,但李庆平总是坚持不去医院,结果落下了病根。“现在行动不便,就天天关在屋子里画画,有时候凌晨两三点还见他屋子里的灯亮着,如果他的画展出了,我一定要去看看。”提到画展,老田打心眼里为李庆平高兴。

  对于李庆平舍家离乡在新疆打工之余从事烙画几近痴迷的倾注,很多人表示出难以理解。但李庆平觉得很坦然。李庆平的朋友刘新国说,从他那种烙画时表现出的执着你完全可以感觉到烙画和流浪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已经离不开它们了。李庆平的邻居在谈到李庆平时说,并不能像一些人想的那样说他没有责任,也不能说他没有梦想,就像有些人喜欢抽烟喝茶一样,他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告慰乡亲

  他说,画展结束后就回山东老家,告慰江东父老。

  如今,李庆平已创作了30余幅烙画作品,到十月金秋画展那天,将有70余幅作品展出。这些烙画主要内容以反映新疆民俗特色的少数民族人物肖像及西域文化为主。新疆雕塑艺术馆执行馆长卓娅是位从事了17年国画创作的美术工作者,在2008年的一次美展中与李庆平结识。“烙画因为是单色,如果没有过硬的素描功底和艺术修养,能烙到李庆平的这种水平确实很难。”卓娅评价说,老人的烙画特别是人物肖像烙画,对人物形象和神韵把握得非常到位,既有写意,还有水墨画的风格,融入了多种绘画艺术语言。

  对于画展,李庆平非常有信心。他说,烙画目前在中国还是个民间艺术,在多数人眼里上不了台面。希望此次画展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走近烙画艺术。

  到现在为止,办画展的事,李庆平的家人并不知道,李庆平说起自己的家人语气较为平淡。他解释,因为性格的原因,和妻子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经常争吵,和儿女之间也很少交流。他说,等画展成功举办的那天,他一定会告诉妻子和孩子。嘴巴上说不想家人的李庆平说到这里时突然语速慢了很多。家人也曾多次劝他回家,但执拗的李庆平并没有听从家人的规劝,总是回敬简单的一句:漂泊惯了。记者也曾试图通过李庆平寻找到采访他家人的联系方式,但被他拒绝了。或许李庆平之所以这么执着地要办画展,也是想向家人证明一下这些年来一直漂泊的原因。

  采访结束时,我问李庆平老人为什么把画展放在了今年秋天。他说,他喜欢秋天的颜色,能代表自己目前的一种心情,也预示着人生一个阶段的收获,办画展也是对烙画作品进行一项民意调查,画展结束后就回山东老家,告慰江东父老。回去后,他仍然还会穿着现在的这身粗布衣裳,还会在绘画这块土地中继续耕耘,因为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什么艺术家,他只是一个地道的农民,骨子里对绘画充满热情的齐鲁农村土地上长大的汉子。

  背景资料:烙画

  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才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

  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是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而成。现在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

【编辑:叶晓燕】

相关新闻


Baidu
map